第16頁(第1/2 頁)
最後再問一句,伍子胥對平王掘墓鞭屍,過不過分?我的答案只有一個字:不!如果對方只是普通的鄰居,伍子胥這樣當然過分,勝之不武;但對方是國王,權柄太重。根據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對於他的過錯,完全適用魯迅先生的態度:決不寬恕!
第16節:他動了誰的乳酪(1)
他動了誰的乳酪
‐‐吳起之死
導讀:有說法認為,吳起是《左傳》的作者,可靠麼?他發達之前殺掉了結髮妻子,但並非像抗日名將張靈甫殺妻那樣屬於情殺,原因何在?魏國名將樂羊喝下親生兒子的肉羹,原因竟然跟吳起殺妻如出一轍……不必感慨,這就是無情的歷史!
現在看來,宰相屬於文官,主內;將軍執掌兵權,對外。但這是社會不斷發展、分工日漸細緻的結果。早期,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分工還沒到這個程度,將相一體是常事。出將入相,不僅僅是成語,更是事實。比如晉國,常備軍分為上軍、中軍、下軍三支(後來又增加了新軍),這三支軍隊,分別配置主將、副將各一名。遇到戰事,他們就統兵出征;戰爭結束,他們再脫下戰袍,進入廟堂,分別執掌國家權力。這就是所謂的&ldo;六卿&rdo;。
當時,將軍立了大功,無官可賞時,君主就會提拔他們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趙國的名將李牧,就當過相國。如果無此慣例,人們拿現在的觀念考量,就無法理解廉頗和藺相如爭位的行為,也無法感受&ldo;負荊請罪&rdo;、&ldo;刎頸之交&rdo;這些成語的美妙。因為將軍的最頂端,也就是相當現在的國防部長。除非軍人獨裁政權,否則將軍再厲害,也要接受相國領導。你廉頗饒是勞苦功高資歷深厚,也不能跟丞相叫板,那隻能是自取其辱。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序列中,第一個出將入相的人是誰呢?本文的主角兒,名將吳起。
吳起先後在魯國和魏國出任將軍,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後來到了楚國,又被任命為令尹,主持變法,驚天動地。楚國屬於蠻荒之地,不是周朝第一批分封的諸侯國。他們和吳國、越國一樣,不遵循中原地區的禮儀,君主雖然只是子爵,卻一直稱王,不像秦國晉國,開始稱公;魏國趙國,早期稱侯。君主名分懸殊,官職設定自然也會有差別。這個令尹,就相當於中原各國的丞相。也就是說,吳起的出將入相,是貨真價實的,並非僅僅只有名分,或者象徵意義。
出將入相,志氣文人的一生夢想,否則也不會創造出這個詞語。如此看來,吳起一定是歷史上的大&ldo;牛人&rdo;嘍?是,也不是。
名將之汙
英雄不問出身。偉大人物,往往會有個卑微的起點。至少他要從毛頭小子,成長為一方統帥。誰穿開襠褲時,不曾調皮搗蛋,吸溜鼻涕?如果他果真少年老成到了當時就露出偉人相的程度,只怕會印證這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偉大可以看作一股真氣,潛水時憋的真氣。偉人從青年或者中年憋到終點,已屬難能可貴;從少年就開始憋,半道上要麼作弊浮水,要麼氣絕身亡。不是麼?
吳起(約公元前440~381年)也不例外。他是衛國左氏人,這個地方,有人說是山東定陶,也有人認為在山東曹縣東北。吳起本來有點家產,但他一心當官,因此到處遊說君主。遊說這個字眼和實踐,很有意思,總讓人聯絡起競選。雖然遊說的主要物件是君主,或者掌握權柄的大臣,而競選需要面對的是廣大選民,但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本質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廣為宣傳,自我推銷。
競選可以公開籌集資金,當選之後明裡暗裡回報支持者。但是吳起的遊說,卻沒有拉到贊助,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