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楚國無道有目共睹,盡人皆知,所以秦國不想蹚這道渾水。秦哀公推脫道:&ldo;您先去驛館歇息,我們商量商量再說!&rdo;申包胥說:&ldo;我們的國君正在遠方逃難,尚無安身之所。我們作臣下的,怎麼敢貪圖安逸呢?&rdo;說完,站在秦國的朝堂之外,放聲痛哭。
史書上說,申包胥整整哭了七天七夜,其間水米未進。秦哀公大為感動,說:&ldo;楚國雖然無道,但有這樣的臣子,難道還不應該復國嗎?&rdo;說完,立即答應派兵。
申包胥哭秦廷,借來兵車五百乘。秦兵聯合楚軍,跟吳國打了幾仗,互有勝負,但長期客場作戰,態勢顯然對吳軍不利。大家一定還記得夫概吧,那是個很有主見的人。這時,他再度表現出了自己的主見,敗仗之後悄悄回國,自立為王。前方未定而後院起火,這仗還怎麼打?闔閭趕緊向後轉,回去將夫概擊敗,重新奪回政權。
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友,但此時的訴求,卻針鋒相對。一個要滅楚,一個興楚,他們兩個,到底誰是正確的呢?
都正確。都沒錯。
這絕非玩弄辭藻,只是立場不同,結論自然迥異。伍子胥滅楚是盡孝,履行人子的職責,天經地義;申包胥復國是盡忠,承擔人臣的本分,理所當然。那麼,有沒有一個統一的立場呢?沒有。也不可能有。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平臺,能超脫於人的利益之外。既為利益,便會有你我之爭。如果真要朝大的方向說,比如全人類甚或宇宙,那麼人類的所有徵伐死傷,都無所謂。因為物質不滅,他們以何種形式存在,都一樣。
吳楚這次爭霸,整整打了十個多月。吳軍出動三萬人馬,楚軍共有十二萬人參戰。這個規模在春秋時期是空前的,其戰果之輝煌,也足以彪炳史冊。三萬人馬深入敵國腹地,經過長期作戰最終取勝,實在難以想像。楚軍雖然最終擊退了吳軍,但吳軍損失不大,而且戰火一直在楚國燃燒,楚國上下弄得雞飛狗跳,戰爭創傷甚是巨大。後來吳國又多次擊敗楚軍,楚國為躲避兵鋒,只好向西遷都,到了鄀,就是今天的湖北宜城東南。
第12節:二小人葬送一名將(11)
闔閭在孫武和伍子胥的輔佐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國,勢力大振,在各諸侯國中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這就是他也被稱為&ldo;春秋五霸&rdo;的根本原因。
驚魂甫定的楚國安頓下來後,楚昭王還是有個心事,於是召集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商量說:&ldo;子胥不死,又不回來,咱們楚國總是不安。不如把他請回來。&rdo;於是派出使者,對伍子胥說:&ldo;從前我的父親無辜殺了您的父親,那時我還年輕,並不知情。如今您以這樣的方式報答寡人,寡人也不敢埋怨。咱們已經扯平,您為何不回到您的祖墳旁邊呢?我國雖然小,但願意跟您共同執掌;我們的百姓雖然少,但願意跟您共同驅使。&rdo;伍子胥說:&ldo;以這種方式求名,名聲肯定顯赫;用這種方式求利,利益必然豐厚。我先為父報仇,然後還要求利,這不是賢明者幹的事。父親冤死,兒子還要食它的爵祿,也有失父子之義!&rdo;
楚昭王邀請伍子胥回國,是陷阱嗎?肯定不是。春秋時期,人們做事多少還要講點規則,講點&ldo;國際&rdo;影響。因為當時的中國,雖然晉楚吳先後崛起,但都算不上超級大國。&ldo;國際&rdo;政治格局,還是典型的多極化,更何況上面還有個名義上的周天子。楚昭王請伍子胥回國,只想平息事態,絕非秋後算帳。
名將下場
在關於吳國後來活動的史料中,孫武的名字突然消失。他何時離開,因何而離開,是個十足的歷史懸案。於是,伍子胥相應增加了曝光次數。他與吳國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