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兵來將擋。楚國還是老規矩,令尹子常統兵禦敵。雙方的軍隊,隔著漢水對峙。子常的副將,是左司馬沈尹戌。他建議,子常帶領主力堅守漢水西岸,正面牽制吳軍,他帶領一支人馬北上,到方城,就是今天的河南方城縣一帶,集結軍隊,迂迴到吳軍背後,燒掉他們的船,毀掉三關,切斷他們的歸路,然後兩面夾擊。
這是個相當專業的建議。它直指吳軍的要害。不要忘了燭庸和蓋餘的命運。他們倒黴就倒黴在後路被斷。吳軍人少,楚國地大。一旦歸路斷絕,那就是標準的汪洋中的一條船,破船。傾覆只在早晚之間。
子常並沒有當場反對。可是等沈尹戌北上之後,他又動起了小心眼:如果這樣打了勝仗,頭功只能歸沈尹戌,而不是他子常。這怎麼能行。正好這時,一個叫史皇的大夫,大概摸透了子常的脾氣,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跳出來,建議子常立即進兵。因為楚軍人多勢眾不說,還在本土作戰,有主場之利,表面看佔據了絕對優勢。
子常果然是貪。貪財不說,還貪功貪利。他立即改變戰役決心,率領主力渡過漢水,依託大別山和小別山列陣,準備與吳軍決戰。
闔閭要求硬碰硬,打出威風士氣,但孫武不贊成。他帶領人馬且戰且退,就是退著退著突然停下,出其不意地跟楚軍幹一仗,然後再退,一直退到柏舉才停下。這個地方具體在哪裡,現在依然有爭議,主要有兩個說法:湖北漢川說,湖北麻城說。
撤退期間,兩軍短暫交鋒三次,楚軍都沒佔到便宜。他們既疲勞又輕敵。孫武認為決戰的時機已到,於是在當年的11月18日下令,全軍列陣,準備交鋒。
第11節:二小人葬送一名將(10)
陣勢剛剛列好,闔閭的弟弟夫概已經迫不及待。他說:&ldo;子常這人,貪婪不仁,屬下的將士沒有願意給他賣命的。不如立即進攻他的親兵,然後全軍主力發起攻擊,一定能破敵!&rdo;闔閭不肯採納這個建議,覺得過於冒險。
親兵是怎麼回事?很簡單。當時的貴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的臣民組織起來的部隊,就是他們的看家本錢。這樣的親兵,夫概也有。他回到自己的部隊,對手下的將士說:&ldo;身為人臣,應當見義行動,不一定非要等待命令。咱們拼死一戰,一定能攻破郢都!&rdo;說完,他擂響戰鼓,帶領自己手下的五千人馬,突然直撲子常的中軍。
夫概的判斷絲毫沒錯。子常遭此攻擊,猝不及防,而周圍的人馬,並不積極救援。孫武一見,立即揮動令旗,吳軍主力也加入攻擊。
一場血戰,楚軍大敗。喪師辱國,子常不敢回去,匆匆向北逃往鄭國,那個史皇當場陣亡。剩下的殘兵敗將,丟盔卸甲,轉身南逃。機不可失,孫武隨即指揮大軍,緊追不捨。在湖北安陸縣的清發河,追上了楚軍。他們毫無鬥志,正準備渡河。闔閭生怕敵人渡河溜掉,打算發起進攻,但這回夫概的意見卻完全相反。他說:&ldo;困獸猶鬥,何況軍隊?不如等他們渡到一半再攻擊!&rdo;
夫概的這個意見,孫武一定會完全贊同。因為這就是《兵法》上所謂的&ldo;半渡而擊&rdo;。果然,吳軍依計而行,再度獲勝,然後繼續追擊。這一次追上楚軍時,他們剛剛做好飯,還沒來得及吃;腦袋當然比胃重要。一見敵軍的旗幟,他們哪裡還顧得上吃,拔腿就跑;吳軍呢,正好省去了埋鍋造飯的麻煩,從容不迫地吃好飯,然後追上楚軍,又把他們打了個稀里嘩啦。沈尹戌聽到這個訊息,趕緊回師增援,結果與吳軍遭遇,兵敗自殺。
沈尹戌的死,幾乎是柏舉之戰中楚軍最大的損失。他是楚軍最具將略的高階將領,水平遠遠超過子常。可惜,他的官兒比子常小,只能服從外行領導內行的大局,屈居其下,結果身死國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