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誰看山河,誰過山河?(第3/5 頁)
。
周登樓微微抬眉,對於眼前的僧人似乎早就見過,他扭頭看向神白鬚,後者只是仰著頭看那參天槐樹。
“朋自遠方,心自隔岸,若即若離,群頹孤寂。”
那白衣僧人轉身。
“貧僧法號持渡,兩位施主,阿彌陀佛。”
持渡單手立掌,微微躬身,神白鬚周登樓兩人作揖還禮。
這白衣僧人,氣態浮華,安定如山,宛如碧波湖面,隨風盪漾,那落葉飄落它身,竟憑空而停,本青黃色的葉身竟在短暫一刻化綠。
他神色如水,低眉合眸,彷彿不入塵世,可他腳踩的一雙白布鞋早已千瘡百孔滿是布丁,且泥濘不堪,好似已行萬里路。
“老白,神驍天下有一黑一白,黑衣謀者李世卿,可謀天地,千朝萬古,你已經見過了。”
“這位呢,白衣僧人持渡,可渡眾生疾苦亂世。這神驍兩絕,你算是都見過了。”
四百年前,就是這位白衣僧人以法相肉身以抗天災,以法身填海,渡八十萬遺民過川,可謂善施天下,在世神佛。
此人隻身走神驍萬里,於疾苦處化施,於崩殂地處補天,於疫病處行醫,於無法處傳教,一身血肉,流遍神驍山川。
而他腳下的那雙白鞋,乃是他苦行時一位邊疆遺民所贈,為謝其恩,這位白衣僧人願終生苦行遊離,以謝織布抬愛之恩。
神白鬚抬眉,他在史冊記載上看到過這位白衣僧人,也瞭解了他所行施善,其所行可稱其為聖。
以身入世者,其所為以眾生為己任,而加萬法於身者,可為聖。
而為聖者,方圓之內皆可為,當,以天地為己任,以眾生為重,於萬法加身而不逾矩。
這是神驍史冊《為聖》中的節選,講述了神驍九千年歷史中,以身入世而為聖的聖人們。
而眼前這位白衣持渡,沒有碑身,沒有法相,沒有廟宇,可算得上人間佛,而他所行德善,卻桃李天下,皆為眾生,可謂聖佛。
也因此,在神驍,聖人們擁有著言出法隨的神權,這是一種存在象徵,即聖言名言。
在神驍,凡是以聖被稱呼者,皆擁有言出法隨的神權,而這所謂的言出法隨,看似對人,實則是對自己。
那就有人要問了,問為什麼成了聖反而約束更多?
因為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沒有那個覺悟是成不了聖人的。
聖人,必須以眾生為重,以天地為己任,加萬法於身而不逾矩。
方圓之內皆可為,這就是言出法隨的能力所在。
拔一毛而利天下,寧以損而不願不所為者,眾生以謝。
“天生我,地載我,而我無道於眾生,不知恩德也,母孕我,父育我,而我無學識以侍,不知仁孝也。”
選自《為人》,乃玄陽子所著,玄陽子,世人以人聖敬之,五千年前之仁聖。
如果說《為聖》是聖人們奉教的法則,那麼《為人》就是世間之人秉持的美德。
自七千年前,神驍就有提倡“仁善之美德”的說法,他們提倡不以身份高低大小而行的所作所為。
提倡以德為美,以仁為重,因此,忠義之士往往更得人之尊重。
而玄陽子所著《為人》,不僅記載了神驍歷代的仁德之士仁孝之士,更講述了一個人應該具備何種品德才得以為人,乃是真正的國書。
白衣僧人持渡上前,他看向神白鬚。
“早就聽聞白施主渡海入川,欲見上一面,奈何行期有缺,耽擱了,也且做停留,以做會面時的腹稿,如今得見,實為不易。”
神白鬚眉頭一皺,扭頭先是看向周登樓,後者搖了搖頭,意思是沒安排過。
“禪師要見我?我這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