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孩子(第2/2 頁)
我的那個舊手機一樣可以滿足他聽音樂的需要。
我聽說盡管是這樣,他還是特別努力的學習音樂。
就是沒有書籍,沒有更專業的音樂資料,也沒有學習音樂的器材和可以交流感想的人。
可以理解那種孤獨。
而我卻一直生活在一種隨意滿足各種喜好的日子裡。
白天在學校裡上課,晚上在自己的臥室裡挑燈夜讀。
我買到了很多的書,大多都是學術型別的。
每一本的售價相當於一個工人一天的生活費。
而我一次就要買個三十幾本。
這些東西我都會在兩個月時間裡看完。
而後去尋找相關的實驗器材,完成書籍中所講述的物理實驗或者生物實驗。
為此我的房子裡有一個專門用於實驗的屋子,而隔壁有一個收藏實驗材料的屋子。
一般孩子覺得稀奇的磁鐵,或者他們從不願意看到的顯微鏡。
以及同學們特別眼饞的太空望遠鏡都在這裡擺放著。
高中的三年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無疑變得多姿多彩。
白天的課程,晚上的半專業觀察,我發覺自己竟然和課本中的那些大人物們走到了一起。
思想的邏輯有時候可以高度重合。
這或許不是同學們能理解的,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親身體驗,學者探究的過程。
於是高中結束了。
大學成績就要到來的時候,我回到了那個景區。
我的朋友也從函授課程裡結束了三年的生活。
他的學歷當時可能比我多出來那麼一點。
具體的我記不清了,總之在學業努力上,他確實是比我下了更多的功夫。
據說為了弄明白一些英語單詞的發音,他需要去尋找一些英語歌詞裡面的相關片段。
那可真是難為他了。
而大學學歷,我們就這樣子取得了。
而他的手機就這樣子到來了。
後來很長時間我們都沒有再聯絡。
是不知道對方在哪裡,也或許是已經沒了共同的語言。
他對於音樂,對於聲音依然特別敏感。
而我對於物理學,對於生物學也是一如既往地堅持。
最後去了研究所裡工作。
而他可能是去了某個學校當音樂老師。
再後來是前一段時間,當我們又一次見面的時候是在他的家裡。
那裡很整潔,完全不像是我們想象的那種音樂家的家裡。
但是我也沒有看到他購買更多的書籍。或者說是音樂的器材,甚至於盜版光碟都沒有看到。
對於國外的歌,他所知道的也已經不是多少。
他說沒有那麼多的錢,全部的資源都得用於生活。
我想或許可以理解,但是確實挺為那個我曾經認為的天才而難過。
他確實很厲害。
至少是小學一年級就可以第一個認識了全部的音樂節拍,而且自己一個人寫出了一首隻用易拉罐就可以敲出來的動聽曲子。
但是走到今天似乎就只剩下空乏的熱愛,而沒有了生長的環境。
當他對於音樂的需求最敏感的時候沒有收穫養料,在需要爆發創意的時候只有空乏無味,到了工作的時候只有走向生活。
這過程裡,我看到他那個老爸似乎就是這樣期待的。
到了長大隻需要工作。
沒有藝術家的浪漫,只有成年人的責任。
而我,或許應該慶幸,自己一路走來,有那麼多的玩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