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三浦勇志點了點頭,他給眼前這個年輕人驚人的記憶力打了一個高分,不過他知道亞洲學生的通病是死記硬背,機械照搬,他們雖然善於考試,但多數缺乏獨立的思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所以他故意出難題問道:&ldo;《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各種著作中最為公眾熟悉的。但由於其激烈的反社會主義立場,長期以來在社會主義國家被列為禁書。你是怎麼看待這本書的?&rdo;
楊振鳴道:&ldo;《通往奴役之路》的核心思想,是來自哈耶克1938年一篇題為《自由與經濟制度》的文章。當時,社會主義思潮在英、美、德等工業發達國家風靡一時。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普遍而持久,為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許多知識分子崇尚社會主義,以社會正義、收入平等和就業保障為理想目標。剷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計劃經濟被認為是為了達到理想境界而必須採取的手段。由於哈耶克曾親歷德國社會主義運動並目睹希特勒上臺,他認定法西斯統治與社會主義者鼓吹的&l;輿論一致&r;、&l;全民族最高利益&r;、&l;個體服從集體&r;等價值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他警告英國和美國的知識分子:除了要進一步推敲社會主義理想目標的具體含義之外,還必須權衡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所要付出的代價。
哈耶克認為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這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損失,在科學技術遠沒有發達到使中央計劃部門可以估計各種產品或勞務對於不同社會成員在各個時刻和場合下的效用之前,中央計劃部門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產什麼和怎樣消費的正確決策的;這樣的決策過程會造成很大浪費,也就是說,有相當多的產品將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計劃官員得不到足夠的激勵去獲取每一個公民對各種消費品的評價。而在生產受到中央計劃控制的體制中,如哈耶克在書中指出的,即便消費者有權選擇買什麼和不買什麼,消費品的價格也將是嚴重扭曲的。哈耶克認為在人類發展的現階段和可以預見的將來,只有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經濟制度才能夠解決激勵與資訊問題。哈耶克把&l;個人主義&r;同&l;自私自利&r; 加以嚴格區分,他所說的個人主義對有效率的生產和有效率的消費而言僅僅是指社會尊重個人獨立作出消費和生產決策的權利,並實行相應於此種權利的經濟制度。
效率損失並不是哈耶克抨擊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依據。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許多人相信:資本主義盲目生產所造成的浪費不一定比社會主義計劃失誤所造成的浪費小。哈耶克在書中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提出的命題是:徹底的計劃經濟和徹底的競爭經濟,如果可能實現的話,都是有效率的。然而這兩者的混合註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計劃是為了加強和改善而不是為了排斥競爭。細心的人也許會問:既然意在改善競爭的計劃可以提高效率,為什麼意在改善計劃的競爭就不能提高效率呢?許多人相信這條所謂中間道路(即混合經濟)比現實存在的任何單一經濟體制要更有效率。哈耶克對此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他的理由已經超出了單純資源配置效率的討論。這就涉及到哈耶克抨擊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依據,即人的自由權利的損失。哈耶克曾引用墨索里尼的一段話對此做為說明:&l;是我們首先宣告,文明社會越是發達和複雜,就越要限制個人的自由&r;。而對哈耶克來說,問題的核心是,由誰來限制公眾的自由?限制哪些方面的自由?在科學發展的現階段,計劃和政府對經濟的調節只能透過那些管理政府和計劃的人來實現。但是這樣一來,事情就絕不會僅僅限於計劃者對每個人在經濟方面的控制。哈耶克在第七章裡寫道:&l;不論是誰,一旦掌握了全部經濟活動的控制權,也就掌握了我們生存的命脈,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