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第1/2 頁)
《莊子》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也同時是一部有鮮明特色的散文著作。它思想奔放,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魯迅說:&ldo;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rdo;(《魯迅全集》第8卷,第270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楚國的詩歌源遠流長,至戰國中後期,大詩人屈原在楚國詩歌的基礎上,與哲學思想一樣,融南北夷夏之交,創造出一種新的騷體詩歌----楚辭。&ldo;楚辭&rdo;一名,秦漢間已出現,至劉向收屈原及其後學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從此,《楚辭》就成為楚國詩歌總集的名稱。東漢王逸為此作注,是迄今所見最早的楚辭注本----《楚辭章句》。由於《楚辭》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宋人黃伯思說:&ldo;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rdo;《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詩2400多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司馬遷說:&ldo;離騷者,猶離憂也。&rdo;(《史記&iddot;屈原列傳》。)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別愁,說法雖不同,意思卻相通。&ldo;屈原放逐,乃賦離騷&rdo;(《漢書&iddot;司馬遷傳》)。可見《離騷》大約是作者在楚懷王時期受讒被貶離郢都時所作。由於其時君昏臣奸,政治腐敗,國勢日頹,故詩人思前顧後,感慨萬分,一方面尖銳地抨擊了權貴的腐朽沒落和苟且偷安行為;另一方面又闡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貞。全詩洋溢著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奉獻精神、真摯執著的念祖愛國忠君戀鄉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不畏邪惡勢力、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離騷》在藝術上也具有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採用誇張手法與比興手法,是積極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高度結合的傑作。由於它開創了楚辭創作的新途徑,奠定了楚辭的歷史地位,故後人稱楚辭為&ldo;騷&rdo;,稱屈原詩歌為&ldo;屈騷&rdo;。從此,&ldo;風騷&rdo;(屈原的《離騷》和《詩經》中的《國風》,系我國古代的重要作品,故&ldo;風騷&rdo;並稱,代表《詩經》和《楚辭》。並行,對後代文學影響深遠。
《九章》包括屈原的九篇詩歌,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其內容主要反映了作者兩次被放逐的經歷、處境和苦悶悲憤的心情,表現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腐朽沒落政治的極度痛恨。但題名非作者自定,而是後人輯錄在一起的。《九章》的思想內容與《離騷》相近,但其文筆則比較樸素,多運用白描手法,感情熾烈,多直抒胸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此外,《遠遊》、《卜居》、《漁父》亦表現了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和堅持真理、忠貞不屈之志。故其思想內容與《離騷》、《九章》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否為屈原作品,歷來多有疑問,一般以為是熟知屈原身世的楚人所作。
《天問》是屈原又一首長詩,計370多句、1500多字。這裡的&ldo;天&rdo;,不單指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故其所問,涉及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歷史與現實諸多方面,充分體現了楚文化的兼收並蓄和博大精深的特點。通篇詰問,但問而不答,基本上為四言詩,但間或有五、六、七字一句,參差錯落,跌宕有致。
《九歌》本是古代的樂曲,在楚國早已流傳。屈原所作的這組詩歌是借用這一曲名。王逸認為,《九歌》作於沆、湘之間,這一帶民俗信鬼神,喜祭祀,祭祀時必奏樂歌舞以娛樂鬼神,屈原放逐江南時仿這種祭歌形式創作而成(近來多有學者認為屈原作於放逐之前,以供祭祀之用。)《九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