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薊州(第1/4 頁)
隊伍加快了行進的速度,十三日下午到薊州城西邊十五里宿營,第二天一早撥營出發,一個多時辰便到薊州城下了。
上午的陽光從東南方的天空照耀下來,北面依山而建的薊州城平津門南門城樓顯然格外高大巍峨。對於這座拱衛於北京東北面的大型衛城,明人陳仁錫評價曾如此評價:挾高山而城,綿亙西南,虎視東北,誠天險也。
明代長城一帶的城堡,按照等級分作鎮城、路城、衛城、關城和堡城,其中,要害地區的衛所在的城堡叫作“衛城”。據《薊縣誌記載:薊州城垣位於縣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鄰州河。牆體為夯土築城,始建年代不詳。明洪武四年1371年,土城牆進行磚石貼面。方圓九里十三步,連女兒牆高三丈五尺,城垣北圓南方。城門三座,東門稱“威遠”,西門稱“朝都”後改為拱極,南門稱“平津”,門洞上均建有城樓。正門以外,各築甕城保護。東甕城門口向南,城門上有石額,名“迎旭”,為明嘉靖年立;南甕城門上有石額,名“陽穀”,為明崇禎年立;西甕城門口向南;北城無門,城上建有北極樓。城牆上有敵樓兩座,角樓4座。環城有護城河,自東門至南門深六尺、闊五丈,南門至西門深一丈、闊七丈,西門至東北角深三丈、闊八丈,東北角至東門大半為蓮花池,深一丈、闊十丈。
楊銘騎著馬跟著隊伍裡在薊州城南門外的官道上向東行進,一路仔細打量著薊州城和周圍的地形,現在他所走的路便是上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太極數萬大軍“潛越薊州”時走的路,抬眼望去,薊州城在左邊不到一里,城牆上的守衛士兵的身影都能看到。顯然,數萬人的大軍是不可能在白天從這裡潛越的,後金和明朝兩方面都有史料表明當時皇太極大軍是夜晚越過薊州城的。明人程本直為袁崇煥鳴冤的《白冤疏說:“十三日敵乃盡撤遵營,橫扎於薊之東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嶇,兩兵對壘,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後金方面的《滿文老檔也說:“十三日,大軍至薊州,……是夜,乃過薊州五里外駐營。十四日,大軍至三河縣。”
說白了,就是袁崇煥軍野戰不行,打不過,即使面對後金軍區區二百騎也不敢亂動,只能龜縮在城裡。這樣一來,後金軍完全可以無視他的存在了,趁著夜色悄然而過,即使城上的人看到遠處有零星的火把光亮,也不能確定是怎麼回事,更不敢出城去打探和攻擊。
按照行軍的規矩,前一日丁有三已派快馬送信牌到薊州城,但楊銘並不打算在此停留,一來他不需要在此獲得補給,二來現在駐薊州的總兵馬世龍雖然掛著總理援軍事務的頭銜,但對作為兵部右侍郎領軍出戰的劉之綸並無節制之權,而楊銘此次出戰是受劉之綸節制,與馬世龍並無隸從關係。
大軍從城南經過,行至半途,薊州城方向跑來兩匹快馬,馬上的軍士遠遠地跳下馬來,高聲呼叫著。劉伯成派人前往聯絡,卻是馬世龍派人來請楊銘進城見面。顯然馬世成也知道自己對楊銘沒有節制權,是以只是派人出城來請,並未使用令箭。
楊銘無奈,只得讓隊伍停下,自己帶了兩名親兵進城去見馬世龍。
從南門進來,大街上行人不少,道路兩旁的商肆鋪面都還在營業,只是行人中多了很多軍士。薊州是一個較大的商業都市,此次己巳之變,城內並未受兵災,相反還多了很多難民和軍士,這也畸形地刺激了商業的繁榮。
順著大街往北走不多遠右轉,便是兵備道府了,進了大堂,迎面的中央正位坐著一個體態雄壯的漢子,那漢子一見楊銘進門,便站起身上前幾步迎過來,在他旁邊坐著的一個軍官也起身跟在後面。
“本帥久聞楊遊擊大名,今日一見,果然是年輕有為,風采非凡啊。”沒等楊銘見禮,馬世龍便微笑著說道。他這次之所以請楊銘入城見面,主要就是想看看傳說中的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