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出戰(第3/6 頁)
出列奏道:“時下虜兵初退,京畿四處皆有虜兵哨騎覬覦,若虜兵去而復來,京師防衛務須周全。”
他這話倒也並非無理。皇太極率軍在北京城外轉悠,去而復來也不止一次了。上月廿九日後金軍再次兵臨北京,進攻廣渠門,還動用了大炮。若非楊銘雷法退敵,一旦後金兵登城,恐怕就要進行肉搏巷戰了。是以京營的軍隊確實不能輕率調撥出城。
穩定執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
崇禎帝正猶豫兩難之間,老成持重的孫承宗咳嗽一聲,從大臣佇列中走出,躬身奏道:
“皇上,老臣以為,出戰之事可急可緩。”
“若緩,四川石柱總兵秦良玉所率數千白桿兵正趕來京師勤王,可待白杆軍到達後,與京師諸軍一起出戰……”
聽聞孫承宗說到秦良玉之名,崇禎不僅臉色一動,殿中群臣也一陣交頭低語之聲。
這秦良玉是明末的一名奇女子。她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一歲時嫁到石宣撫使馬千乘家。按現代人的標準來看,十一歲出嫁似乎不可能。但明代的童媳風俗,將未成年的女孩接到夫家撫養,待其長大後成婚是普遍現象。
秦良玉的生年,根據《乾隆石廳志,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秦良玉去世時75歲,一種是65歲,對應的生年是1574年和1584年。國內一些歷史學者均採用了75歲去世的說法,即秦良玉出生於1574年,但這很可能是有誤的。
萬曆四十八年,朝鮮使臣黃中允在通州恰巧碰到秦良玉等人,黃中允在《西征日錄中對秦良玉的外貌裝束有著較為細緻的描寫:
是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書。馬上用八十斤雙劍,年可三十五六許。吹角打鼓乘轎而氣勢頗壯。厥夫馬姓雲者已死,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並領各隊。凡女兵四十餘名,著戰笠,穿戰服,黑靴紅衣,跨馬馳突,不啻男子驍健者。凡戰陣器械俱以車運。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徵遼賊,蓋其自奮,非朝廷命也。
另一位朝鮮使臣李廷龜雖然沒有親眼見到秦良玉,但是卻也在明朝官員那裡打聽到了有關秦良玉母子的一些訊息,而且也記在了《庚申燕行錄中:
四川女將軍宣撫使司掌印女官秦氏上本自募領手下兵三千赴遼討賊。兵部獎諭其弟秦明、其子馬祥麟並格外加,激勸忠勇雲。聞秦氏能使五百斤大刀,其子祥麟,年今十六歲。
其中黃中允的“年可三十五六許”是十分重要的訊息,畢竟黃中允是親眼見過秦良玉的,所以可信度很大。如果秦良玉是1574年生人,那麼這個時候大概是四十五六歲,不但與黃的記載相悖,而且三十二歲左右才生育獨子馬祥麟,也不太合理。此外,明廷對於土司管理很嚴格,對土司應襲人員的檔案管理很嚴密,三年一造冊。既然轉述於明廷官員之口,那麼作為石土司應襲舍人的馬祥麟的年齡應該也是可信的。
是以秦良玉的生年應為1584年,即萬曆十二年,而非1574年。
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趁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的機會,於是年三月進攻瀋陽,秦良玉及其兄弟秦民屏、秦邦屏所率的4000四川白桿兵3000浙江戚家軍組成的援遼大軍在總兵童仲揆等率領下,推進到渾河,欲與瀋陽城內的明軍對後金軍進行夾擊。
《明史載秦良玉部歷經沙場,戰無不勝,“馭下嚴峻”,所部號稱白桿兵,“素為遠近所憚”。時秦良玉派遣其兄秦邦屏統領此勁旅赴遼,這支川兵皆強悍能戰,裝備川東少數民族特有的利劍大刀和鋒利的長柄竹矛,身披鐵甲外又再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軍容壯整,意氣昂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