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第2/2 頁)
試問,什麼樣的拍馬屁,能夠高明得過我自己信以為真,連我自己都麻痺了?
後世臺閣體消亡,除了本身藝術格調不高,也在於明代三楊時期那種君臣上下和諧的關係一去不存,自然也就沒有那種深沐皇恩的切實感受、歌而詠之。
當然,臺閣體雖然諸多好,但有一點不好那就是實在太冷僻,使文抄的難度直線上升。
不過講到這個問題,李潼真是要不乏自豪的說上一句:「不好意思,當年為了混文憑,選的就是這個課題!這些詩雖然生僻,但當年好歹也分析了一點七葷八素。」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學養基礎,李潼才有信心編寫《永珍》大麴這樣的曲辭題材。全唐詩雖然名篇諸多,但都風格強烈,感情豐富,藝術造詣雖然高,但還真不怎麼適合拿來當四平八穩的面子工程曲辭去用。
臺閣體詩歌,題材、內容和意趣高度趨同,如此帶來一個後果,那就是如果不看詩題,你甚至都分辨不出這百十首詩究竟寫的是不是一件事。而且,應制詩通常需要定題、定韻,幾首、十幾首詩同韻而作那都是正常事。
面對這樣一片沃土,李潼真是沒有客氣的道理,自然是揮毫如飛、文不加點、倚馬千言。
要制定一部大麴,哪一項工作最難?
要判斷這當中難易程度,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那就是看這些從業者們各自社會地位如何。禮樂雖是國體莊重之事,但是當中樂工、音聲、歌舞、器樂等等,絕大多數都屬賤籍,甚至不能與籍外良家通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