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4/4 頁)
,他跟奶奶說:“依我看啦,即使到了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乞丐這行當也不會消失,這既是命運作祟,也是品性使然。”
李秀可不是一個人雲亦云的老太婆,她揶揄地說道:“我們如今翻身得了解放,有身份、有地位、有黨、有公共食堂、反正是什麼都不缺了,除了飯。”
譚世林秉持老黨員的風範,不會跟妻子一般見識,更不會像妻子那般口舌帶刺,傷害同志們的積極性。他平日裡透過收音機瞭解外面的一切,當他聽到“刻舟稱豬”的新聞播報後,雖然也感到無比震驚卻不事聲張,私下裡偷偷找禾機求證。禾機顯然早就知悉此事,他胸有成竹的回答打消了爺爺的疑惑,他說:“既然要實現共產主義,那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
譚世林對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感佩不已,他把收音機輕輕地擱在地上,使勁直了直腰,好奇地問孫子:“豬長到大象那般大了,還叫豬嗎?亦或是象豬呢?”
禾機高興地告訴爺爺:“當然囉,甭管它多麼高大,就算頂天立地了,它還是豬。”
這些年來,開明的爺爺是禾機心中最投緣的同志,爺爺鼓勵他,由衷地讚揚他,還低頭彎腰跟著他四處作憶苦思甜的現場報告,相比那位退役的將軍伯父,爺爺的政治覺悟和革命熱情明顯更高一籌。即便他的工作作風有時免不了粗糙生硬,甚至還有浮誇虛報的瑕疵,但爺爺總是寬容地皺皺眉就過去了,從不會露出將軍伯父那種鄙夷不屑的神色。因此,他回家後與所有人說的話還不及跟爺爺一個人說的多。這都是同志之間那種不必拿腔拿調的從容坦誠的交流,當然,全是揹著將軍伯父的。否則,禾機就會失去說話的底氣,連音量都提不上去。
禾機興致勃勃地說:“爺爺你想想,如果我們不把兔子養成豬,不把豬養成象,不把象養成恐龍,我們五十年能趕超英美嗎?”
譚世林頻頻頷首,看起來彷彿在不停地給孫子作揖磕頭。禾機沉浸在光輝的前景中當了真,繼續說道:“當然,新社會的人們也不會禽獸不如的,我們將在潛移默化中全都成長為高大全或紅光亮那樣的光輝形象”
年逾古稀的老爺爺比孫子走得更遠,想得更細,因為三十年前他在虎坦的仙人洞中體驗過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那種和諧平等又融洽的美好生活,至今仍念念難忘。於是,他直接繞過現實,開始探討起未來社會的細枝末節,他謙虛地請教孫子:“進入了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後,那誰去砍柴做飯,誰去掏大糞、施肥、種莊稼、下礦井、當老百姓呢?”
禾機被爺爺的認真勁逗樂了,哈哈大笑,待徹底笑完了回過氣來,說:“爺爺甭操心,對了,到那時候,連操心本身也不需要了,因為自有那品德高尚的志願者和專職的勞動人民去做好一切,因為工作已成了健身和娛樂的活動,人們能從中得到源自身體髮膚的快活和高潮,就像偷婆娘一樣,都搶著去呢!”
“哈哈哈——”這回輪到老爺爺笑了,笑過後他連連說:“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這種對話帶給了老人無盡的信心和憧憬。隨後,禾機著手在鐘鼓山水壩旁當初譚菜為代武的部隊獻藝犒軍的那塊空地上建設一個大型養豬場。他傾全公社之力,又從上級部門要了些計劃內的材料支援,不到兩個月就建好了六排磚瓦結構的簡易豬欄,他計劃每年出欄六百頭象豬,使社員們每餐都能吃上大肥肉。
(一)鰥寡孤獨時
鐘鼓山豬場落成後,經過禾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