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2/2 頁)
屬想像。
我這個總編輯其實也是名實不副的,縱然不能說是「掛名」,但金應熙做得比我更多。十篇社評,大約總有七篇是他寫的;副刊缺稿,也總是拉他「頂檔」;編輯方針——促使嶺南人走出象牙之塔——是由我們共同商定的;反內戰反飢餓的文章則由他來寫。我是「當之有愧」的總編輯,金師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周報」「左轉」,當然難免受到政治上的壓力,而我又恰好是個最不懂得應付政治的人,於是唯有請辭。
和金應熙關係更深的是藝文社,社長黎鏗是三十年代的童星,在嶺大鋒頭甚勁,金師從成立到解散(那已是我在嶺大畢業之後的事了),始終參與社務,可說是藝文社的靈魂。藝文社本來就是「進步學生」的組合,在當年,「進步」的意義就是左,到解放戰爭後期,越來越左,左得驚人。一九四九年一月,在藝文社主辦的一個晚會上,有一個節目是《黃河大合唱》,不知怎的,臨時加插了一個《我們要渡過長江》。由金應熙領唱。當時正是國共醞釀和談,共方揚言,和談不成,就要渡江之際。唱這首歌,其敏感性可想而知。而金應熙當年的顯得「天真」、「激情」,亦可想而知。
左傾、迷惘、反思,大概是理想主義者的三部曲,至於每一「曲」的時間長短,那就要看每個人的遭遇和「悟性」如何了。要補記一筆的是,金應熙的感喟「我們都是理想主義者」時,是在說了許多當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之後說的,不過他還是說:「一個人總是要有理想的,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