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第二個覬覦朝鮮的便是俄國了。但是和日本一樣,它得先挖中國牆腳,扶植親俄勢力,才能深入。這一陰謀也受制於我們的「小欽差」而中途泡湯。詳情可參閱陳、侯二氏之鉅著。
英國此時志在西藏、九龍、長江各口岸,和山東沿海。對韓則不欲打破中韓「宗藩關係」之現狀。蓋「朝鮮為大清之屬國」,終較朝鮮淪為日本或俄國之殖民地,對英為有利也。因此駐韓英使厄士頓(w g aston)雖認為袁世凱太跋扈而主張朝鮮「獨立」;駐華英使巴夏禮(sir harry s parkes)這個火燒圓明園的老牌帝國主義,反而暗中協助李鴻章以遏阻法國和日本的勾結。另外他更鼓勵英籍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sir robert hart),遣送一位德裔老帝國主義摩倫道夫(p g ollendorf),去朝鮮協助袁世凱整理韓國稅收,加強海關監督。有著英德兩強背景的摩老日耳曼,在朝鮮表現得比袁世凱更為跋扈而有效率。韓廷因此稅收大增,袁世凱所訓練的五千親軍,因此也軍容大振。足令日俄使臣,均為之側目。
最後就是美國了。我們的蔣老總統說得好「美國也是帝國主義」。這個青年帝國主義,首先要統一北美,視為「天降大任」(ani-fest desty);次要獨霸南美,名之曰「門羅主義」(onroe doctre)。內戰後目光漸及遠東,終於佔領了菲律賓。在這一系列擴張行為中,也出了不少的小帝國主義者。英法聯軍時的美公使伯駕(peter parker),和八國聯軍時的美公使康格(ed hnr),都是力主佔領臺灣的老牌帝國主義者。後來臺灣給日本佔領了,老美好不懊悔。‐‐這時五帝窺韓所共同討厭的人物便是袁世凱。美駐韓公使孚特(ci hfoote)向不承認中韓之間有什麼鳥「宗藩關係」。因此他一有機會便要質問:「袁世凱是老幾?」這時孚特的態度是絕對親日的。他倒不是要把朝鮮送給日本人做殖民地。他主要是討厭在朝鮮以主人自居的「中國人」。「中國人在朝鮮算老幾?」這才是決定美國人對中韓關係的基本要素‐‐其情況與今日如出一轍,真是「歷史比小說更有趣」。‐‐以上便是日俄英美法五大帝國主義,在朝鮮半島耍弄帝國主義國際政治的底牌,而他們的共同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我們小欽差袁世凱趕出朝鮮。
最後就要談到中朝兩國關係的本身,和袁世凱在朝鮮所作所為的歷史意義了。
一個現代「班定遠」的失落
前節已言之,袁初到朝鮮時才二十三歲。但是在其後兩年中的表現,竟弄成支撐韓局,「非袁不可」的局面。‐‐讀者知道,武昌起義後的政局,也有一段「非袁不可」的時期(詳見下篇)。那是第二次。在這第一個「非袁不可」時期,二十六歲的袁世凱並無心戀棧;他的堂叔袁保齡也勸他不要幹。他在一八八五年二度去韓時,是李鴻章勉強他去的。李鴻章何以強人所難呢?那是因為偌大的中國竟找不到第二個人可以支撐韓局‐‐有傳統訓練而大魁天下的張審(一八五三‐一九二六)狀元;有歐洲留學歸來,精通數種西語的文法大家馬建忠(一八四五‐一九○○)……,他們都是吳長慶之下的要員,有在朝鮮工作的經驗,但是他們都幹不了這差事呢。
李鴻章是精明的,知人善任。他認為應付朝鮮那個複雜的局面,量材器使,非袁不可。這不是李鴻章的任用私人吧!後來因為忌袁者眾(包括張、馬),朝廷派有邊事經驗的吳大澄(胡傳的上司,久駐寧古塔)去加以詧查。吳的報告是正面的。他認為世凱是不世奇才。
按理朝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