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噸氨兩煤耗(第1/2 頁)
看到高逸平離開,冉玉瑛關上家門,坐到正在稀里呼嚕吃麵條的高凡對面,說道:
“小凡,你別搭理你爸。他這些天工作上的事情壓力大,心情不好,你別受他影響。”
“沒事的。”高凡抬起頭,給了冉玉瑛一個笑臉,說道:“我爸不就是這樣的脾氣嗎,習慣了。”
“就是,工作上的事情,到家裡來撒什麼氣,還是廠長呢。”冉玉瑛附和道。
高凡問道:“你剛才說,我爸這些天壓力大,是廠裡出了什麼事情嗎?”
“還不是化工部下的那個通知,說兩煤耗要降到2500公斤什麼的,咱們廠現在是3000多。省裡說了,如果降不下來,廠子就要停產,現在廠領導都在忙這個事情呢。”冉玉瑛說道,臉上也帶出了一縷愁容。
高凡默了默神,隱約記得自己的前身是聽父母在家裡聊過此事的。不過,那時候的高凡哪懂這些,家裡也沒指望他了解這些事情,只是讓他專注於備戰高考,所以高凡也就沒去關注這事。
但現在這個高凡卻是不同,冉玉瑛一知半解地說了個概念,他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也知道了為什麼父親會覺得壓力山大。
這事得從頭說起: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化肥的支援,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氮肥產業包括大氮肥、中型氮肥和小氮肥三部分。
所謂大氮肥,是中國在70年代中期利用與西方關係緩和的機會,從西方引進的13套年產30萬噸合成氨和52萬噸尿素的裝置。這13套裝置在1977至1979年間先後投產,極大地緩解了國內的化肥供求缺口,節省了大批用於進口尿素的支出。
所謂中型氮肥,是指年產量在1萬噸至10萬噸之間的合成氨裝置,其中主要是25萬噸和5萬的兩種規格。中國早在1956年就自行設計建造了第一家中型氮肥廠,至1978年,中型氮肥廠的數量已經達到了50家,當年生產合成氨319萬噸。
最後一項,就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小型氮肥廠。這些氮肥廠的合成氨年產能在2000噸至5000噸之間,其中尤以年產3000噸合成氨的規格最為常見。小氮肥的優點在於投資少,技術門檻低,適合於遍地開花式地進行建設。在全國各地都面臨化肥短缺的情況下,大力建設小氮肥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據統計,1969年至1978年的10年間,全國共新建小氮肥廠1225家。至1979年,全國共有小氮肥廠1533家,小合成氨產量658萬噸,佔全國合成氨總產量的556,可以說是支撐起了中國氮肥產業的半壁江山。
然而,小氮肥輝煌的背後,也存在著極大的問題。由於設施規模小、技術落後,小氮肥廠的能耗水平極高,平均生產每噸合成氨的能耗相當於大氮肥廠的2至3倍。
中國的小氮肥廠絕大多數採用的是相同的生產工藝,即利用煤炭在氣化爐中生成空氣煤氣和水煤氣,混合後得到包含一氧化碳、氫氣和氮氣的半水煤氣,作為合成氨的原料氣。原料氣經過淨化,在合成塔中合成為氨。氨再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銨。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農村使用的化肥主要就是碳酸氫銨,哪個地方能夠弄到尿素,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由於小氮肥廠的主要生產原料是煤炭,因此在考核其能耗時,最關鍵的指標就叫“噸氨兩煤耗”,即每生產一噸合成氨所消耗的原料煤和燃料煤。此外,就是電耗指標,也是按噸氨計算的。
為了和不使用煤炭的大氮肥做對比,有時候還要把煤耗和電耗都統一換算成熱值,稱為噸氨工藝能耗。
在高凡穿越前的21世紀,中國的一些小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