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第2/2 頁)
===========================
《人類科學之演變》
作者:特德·姜
自從一份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報告最終提交給我們編輯部發表至今,已有二十五個春秋了。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可以重新審視當年曾引起廣泛爭論的這個問題了:處在一個科學探索的前沿已超越人類理解力的時代,人類科學家究竟擔當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毫無疑問,我們的許多讀者都讀過這樣的論文:第一個獲得文章所描述的研究結果的人正是作者本人。但是當超人開始主宰實驗性研究領域以後,他們的許多研究成果只有透過dnt(數位化神經傳送)手段才能獲得。這種情形愈演愈烈,最後,學術刊物只能發表翻譯成人類語言的二手文章。如果不藉助dnt,人類就不能真正徹底領會最重要的研究成就,也不能有效地利用新工具來從事研究。另一方面,超人還在繼續改進dnt,更加依賴它。人類閱讀的刊物非但已經淪為普及讀物,而且是非常低劣的普及讀物,就連最傑出的人類精英也發現這些最新研究成果的譯本不知所云。
無人否認超人科學帶來的諸多益處,但科學研究者所付出的代價之一是:他們也許再也不能對科學做出原創性的貢獻了。有些人乾脆離開了研究領域,即使留下的也把注意力從獨創性研究轉移到詮釋學:詮釋超人的科研成果。
首先,文字詮釋學流行起來,因為已經有了兆兆億位元組的超人類出版物。雖然這些出版物的譯文意義晦澀難懂,不過大抵並非完全不確切。誠然,破譯這些文字與傳統古文字學家所做的工作迥然不同,但這方面的工作在不斷取得進步:最近的試驗證明,漢弗萊對面世已有十年之久的組織親和性遺傳理論的破譯是正確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