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2/3 頁)
860年之後,藩鎮勢力再起,則與鎮壓太平天國有關,八旗、綠營等中央軍乏力,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迅速壯大,並有了厘金制度,地方有兵有錢,中央的麻煩就又來了。
然而,兵權收上來之後,旁生出另外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中央從此要養兵。宋朝養兵140萬,是歷代養兵最多的(清朝養了80萬兵,其中八旗20萬,綠營60萬)。這140萬兵,有80萬禁軍佈防在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附近,《水滸傳》裡有一個&ldo;豹子頭&rdo;林沖,他上梁山前是&ldo;八十萬禁軍教頭&rdo;,這80萬是個實數,不是虛數。在北方邊境有60萬廂軍。這140萬個精壯漢子,加上馬匹糧草,基本上就把中央財政給吃了個大半。所以,朱熹就說:&ldo;自本朝罷了藩鎮,州郡之財已多歸於上。……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rdo;105即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用在了軍費開支上。
自宋至明清乃至民國,軍費支出不堪重負一直是治國者最頭痛的事情,是為&ldo;兵政之患&rdo;。在當代,&ldo;兵政之患&rdo;似乎不太嚴重了,可是公務員卻越來越多,於是就有了&ldo;吏政之患&rdo;,這些都是大一統制度與生俱來的遺傳病。
寬鬆與禁榷並舉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政治制度安排,宋政權在經濟制度上出現了戲劇化的兩面性。
一方面,趙宋一朝對民間非常寬鬆,趙匡胤甚至是一個寬鬆到了沒有原則的人。唐朝不允許在縣以下建立集市,宋代第一次從政策上取消了這一限制,日後中國的集市模式是宋以後定型的。宋朝的工商稅金很低,而且稅種很清晰,在所有的城門,都貼有一張榜單,告訴百姓政府收什麼稅,稅率是多少。宋代的大理學家程伊川曾總結&ldo;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rdo;:一是&ldo;百年無內亂&rdo;,也就是一百多年裡沒有發生地方造反的事情;二是&ldo;四聖百年&rdo;,開國之後的四位皇帝都比較開明;三是&ldo;受命之日,市不易肆&rdo;,改朝換代的時候兵不血刃,沒有驚擾民間;四是&ldo;百年未嘗誅殺大臣&rdo;,一百多年裡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五是&ldo;至誠以待夷狄&rdo;,對周邊蠻族採取懷柔政策。這五件事情或有誇張的地方,但離事實不遠,特別是第一條和第四條最為難得,由此可見,宋代確實是別開生面。有宋一代能夠長達三百年,跟它的溫和執政大有幹係,對內平和,對外也平和。
但同時,宋代的國有專營制度比漢代和唐代更為嚴酷,它專營的領域更廣,懲罰的制度更嚴格。從現有資料看,宋代國有專營的種類之多,範圍之廣,資本金額之大,都是超越前代的,凡是主要商品,幾乎全在國有專營之列,包括茶、鹽、酒、醋、礬以及外貿所得的香藥、象牙,等等。這些商品都有三個鮮明的共同特點‐‐資源性、必需性和暴利性。政府對違法進入禁榷領域的民間資本採取了十分殘酷的政策。趙匡胤一方面大幅度地減稅輕賦,同時則發布法令,商人私自販運礬超過一兩、私自銷售礬超過三斤者,處死;煮鹼達到三斤者,處死;私自釀造酒麴達15斤者,處死;販運私酒運進城達三鬥者,處死;私自販鹽十斤者,處死。對於茶稅,則規定每一貫錢都要上繳給中央‐‐&ldo;茶利自一錢以上皆歸京師&rdo;。
在控制了關鍵性產業之後,政府允許民間經營的商品包括針線、服裝、肉食、兒童玩具等,這些商品也有三個鮮明的共同特點‐‐經營分散、不易管制、利潤微薄。也就是說,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在產業上形成&ldo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