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3 頁)
從劉玉峰列出的上述五條出路可見,工商業利潤基本上沒有向產業資本轉化,不存在積累放大的社會機制,而是進入了消費市場、土地和高利貸領域,其影響當然是負面的。若我們放眼於整部經濟史,甚至可以看到,中晚唐民間資本的這五條出路幾乎是高壓下的民間資本的共同出路。因此,若在某一時期,出現奢侈品消費劇增、文物價格上漲以及土地房產購買熱潮,並不代表經濟的復甦,而更可能是資本從實業溢位的惡兆。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最後的整體配套改革
在經濟史,乃至整部國史上,王安石變法都是一個轉折點,在變法之前是一個中國,變法以後是另外一個中國。這場變法持續到第57年,北宋就滅亡了。變法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國家,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是一個敢於攻擊別人的國家。變法以後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國家,一個更願意閉關鎖國的國家,甚至國民性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需將這場變法與宋政權的很多制度聯絡起來思考。這個朝代有300年長,比之前的唐以及之後的明清都要久。但是在史界,對它的評價十分兩極化,有的人認為這個朝代是最沒有用的朝代,打仗從來打不過人家,天天偏安在那裡苟安殘喘,在制度建設上面也沒什麼成就。錢穆說:&ldo;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裡,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rdo;102不過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給予評價,陳寅恪說:&ldo;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rdo;103就是兩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宋代是為巔峰時期。王國維的說法也跟他差不多。104
李約瑟總結中國古代&ldo;四大發明&rdo;,除了造紙術以外,其他三項都蒂熟於宋。宋代的工商業非常發達,經濟和企業制度方面的創新也很多,中國最早的股份制公司出現在宋代,最早的一批職業經理人出現在宋代,最早的期貨貿易出現在宋代,紙幣的發行也出現在宋代。宋代的鋼鐵產量相當於600年後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鋼鐵產量。宋真宗時期,中國人口第一次超過了一個億,成了全球最大的、以內需為主的統一市場。
&ldo;杯酒釋兵權&rdo;的政策利弊
宋政權能長過唐,綿延三百年,與治國者的很多治理思想有關,其中值得一說的是&ldo;杯酒釋兵權&rdo;。以唐太宗的雄才大略,解決了世族門閥問題,卻留下軍閥割據的隱患,宋太祖趙匡胤將這個難題從制度上刨除了。
趙匡胤的辦法就是收繳軍權,他借著一場酒席把兵權統統收繳到了中央,由&ldo;兵在藩鎮&rdo;改為中央養兵。在中央與地方的集權‐分權制度安排上,這是一個極大的創新。
歷代政權一直在探索權力分配的方式,商鞅的郡縣制度解決了人事權,中國就此告別了分封制,進入了一個中央集權時代。但是從秦漢、魏晉南北朝到唐,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從來沒有消失過,唐朝最嚴重的是&ldo;安史之亂&rdo;,此亂之後,中央就一直對割據無能為力。唐亡以後是五代十國,五十多年裡冒出來十多個國家,群雄逐鹿,天下愁苦。到960年,趙匡胤終於用&ldo;杯酒釋兵權&rdo;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此後,地方藩鎮從此再沒有力量挑戰中央。有宋一代三百年,沒有發生過一起地方政府造反的事件,明朝兩百多年也沒有發生過,清朝只在康熙年間有過吳三桂事件,但其發生不是出於制度性的原因。也就是說,從960年一直到1860年前後,將近有整整九百年的時間,中國再也沒有發生地方挑戰中央的事件。所以,四大制度的第一個制度從此被定型,這在政治上徹底保證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