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三章 三劍客(第2/4 頁)
回憶道:
“我七八歲時已常到父親的鋪頭吃飯,自小對生意耳染目睹,後來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圓券等,都可隨著zz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知道銀紙不能代表什麼,只有抓著實物才是最可靠的,是可以保值的。”
1958年,香港經濟步入起飛階段,房地產漸成熱潮。原先一些沒多少名氣的華商,如霍鷹東、廖寶善等人涉足地產,生意愈做愈大,成為財大氣粗的新貴。
一天,郭德盛把至友馮景囍、李兆集相邀到一起,商議躋身地產界。
地產是動輒需投入巨金的生意,三人都還是小富,唯有合股才能啟動。
不久,三劍客和另外5名股東合資創立永業企業有限公司。他們第一宗業務,就是買入沙田酒店,然後以此為基點,穩紮穩打。
永業手中沒一塊地盤,竟投官地,當時競爭力最強的是英資地產公司。
他們便把目光盯住舊地盤,香港待拆的舊樓很多,舊地盤比較容易得手。這種地盤,通常面積很小,大地產公司不屑一顧,他們卻如獲至寶買下,他們的資金,正適合在小地盤施展。
幾年下來,永業雖沒出現奇蹟,卻一步一個腳印,從未有過什麼失誤。
1963年,三劍客從永業退出,重新註冊一間公司,叫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
新鴻基公司的名稱,新,取自馮景囍;鴻,取自郭德盛鴻昌合記的鴻字;基,則取自李兆集的基字。
熟悉三人的親友,說新鴻基的成立,是義結金蘭、桃園三結義,更有人把他們並稱為地產三劍客。
這三劍客,郭德盛穩健持重,馮景囍勇猛果敢,李兆集敏捷精明。郭德盛年高望重,擔任董事會主席。
公司註冊資本五百萬萬港元,實收資本三百萬萬港元,每人投資一百萬萬港元。
這些錢拿到今天,只夠一人買一個新界的住宅單位,從事地產生意,定會叫人笑掉大牙。自然,那時的所值,今非昔比,不過要想在地產大展拳腳,仍是捉襟見肘。他們靠的是齊心協力。
公司寫字間,設在士丹利街16號3樓,職員下到10人。
職員是來捧飯碗的,對這間小字號公司並沒多大奢望。下久,職員發現,三個老闆,是一群拼命三郎,每天都要做足10多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
新鴻基業務剛人正軌,一場特大災難襲擊整個香港。1965年銀行擠提風潮,明德銀號、廣東信託銀行倒閉,恒生銀行“賣身投靠”才大難不死。
銀行業陷入危機,拖累了整個產業界,工廠倒閉,地產公司破產,不知凡幾。
1967年,港人大批移民國外,地產市道一落千丈,供過於求,而且有價無市。當時,司徒拔道一幢花園獨立洋房只值六十萬港元。
幸得郭德盛作風一貫穩健,未在危機爆發前過於擴張。又幸得郭氏的拉鍊、尼龍生意積攢下不少盈利,調來作為新鴻基的流動資金。
1965年至1967年難關,新鴻基共建了二十多幢大廈,略有盈利——與損失慘重的同業比,這已是相當不錯的業績。
五月風暴,繼而釀成大暴動。當時謠言四起,移民潮洶湧澎湃,地盤、物業更是一錢不值。
走?還是留?三劍客焦慮地聚在一起商量。
“留!”三人心念出奇的一致。現在地盤、物業無人問津,正是趁低吸納的大好時機。
於是出現戲劇性場面,別的業主紛紛拋售地盤、物業,三劍客大肆盤進。
到1968年,局勢穩定,地產回潮。三劍客不慌不忙逐個出售低價盤進的物業,又不慌不忙在地盤興建工業大廈,成為工業樓宇市場的一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