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曾國藩的湘軍在建軍之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一次戰鬥,一百人當中可以提拔三人,此後逐年增加。湘軍攻克武昌一仗,就有兩百多人被保舉。湘軍征戰十二年,被提拔的人數之多可想而知。保守估計,武職三品以上的大約有三萬人,三品以下的則將近四萬人。他們的提升主要是論功行賞,另一類是秘密奏請朝廷對特殊人才額外提拔,朝廷駁回的不到千分之五。
。 想看書來
野性與文明:無湘不成軍(3)
這樣一來,湖南人便把讀書和當兵當作博取功名的捷徑,就連一些科學家和文人,也和湘軍套近乎,或者乾脆到軍中混一混,有了從軍的履歷,升官和辦事就方便了許多。著名數學家李善蘭屈尊進了湘軍幕府,乾脆就呆在裡面做研究,一住八年,為江南製造局解決許多科技問題,還翻譯了許多數學專著。華衡芳也是在湘軍幕府裡寫出了《三角數學》和《代數術》。由於曾國藩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傳播人物,俞樾、吳汝綸、王輳г撕屯醢捕ǖ任娜艘餐侗枷婢�笥��
湘軍中的大官,多數是讀書人。曾國藩說過,他的將領可以“朝出鏖兵,暮歸講道”。湘軍是有文化的軍隊,區別同時代的其他軍隊。
晉升為朝廷封疆大吏的湘軍官員,彼此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家族關係。同鄉還不夠親,還沾一點親、帶一點故,才能穩靠。兄弟同伍的有江忠源、江忠義、江忠濟和江忠樹,有李續宜和李續賓,還有曾國藩、曾國荃、曾國葆和曾國華;親家關係有胡林翼和羅澤南,羅澤南與曾國藩,曾國藩與劉蓉、郭蒿燾、李續宜和李元度;姻親關係有左宗棠與胡林翼;師生關係則有羅澤南與李續賓、李續宜、王珍、蔣益澧和劉騰鴻。同鄉加親家,或者加上家族關係與師生關係,這些湖南大員在清末湘軍和政壇上構成了一道道嚴密的關係網。
湘軍將士有十三人做到了總督,還有十三人當上了巡撫。總督、巡撫是清代行省的最高長官。同治年間,全國行省十八個,一半以上行省的最高長官是從湘軍出身。同治以後督撫擅權的局面,便是這樣造成的。後來李鴻章的淮軍也是“遍用鄉人”,湘淮軍便主宰了中國政壇,近代軍閥割據自此開始。
湖南人為了成材,不怕死亡,當然也不懼怕戰爭。湖南有頭腦,在戰爭中便能取勝。湖湘文化的精神,把湖南人造就為軍隊和戰爭中的驕子。曾國藩的湘軍,對手是頑強的太平軍,兩軍交戰,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湘軍攻打九江和安慶,攻守雙方打得無比慘烈,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是這兩支強大軍隊之間最典型的戰例。北伐戰爭,湘軍在國民革命軍中佔有三個軍,戰功卓著,令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都十分眼紅。抗日戰爭中,在平型關大捷、雁門關大捷、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和滇緬會戰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役和戰鬥中,湖南人的勇猛頑強和死士精神令日本人膽寒。解放戰爭中,湖南人在兩個陣營中對壘,湖南籍的共產黨人以革命的精神和智慧,摧毀了強大的對手。抗美援朝戰爭中,湖南人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取得了把強大的敵人打到談判桌上的勝利。
但是,湖南人並不喜歡戰爭,更不是好戰的人群。湖湘文化有原始的野性,更有文明的基因。湖南人雖然在軍事上崛起,在戰爭中取勝,但湖南人的軍事行為,從來都是見好就收,適可而止。湖南人的精神世界裡,始終彈奏著和平與發展的主調。他們知道,戰爭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和平能夠更加持久。
曾國藩在湘軍攻下太平天國的天京之後,毫無窮兵黷武的野心,馬上開始裁撤湘軍,而且裁撤得相當徹底,把國家的軍事重任,拱手交給新興的淮軍,這就是所謂的“淮湘代興”。左宗棠在西北的軍事行動結束後,立刻命令將士放下武器,開始屯墾,建設大西北。比起打仗來,這位湘軍統帥更加熱衷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