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1947年陶行知積勞成疾,在盛年去世。想他出身貧寒,知道平民百姓受教育的艱難而致力於大眾教育。早年,他在金陵大學畢業論文中就寫道:&ldo;人民貧,非教育莫與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與智之;黨見,非教育不除……&rdo;他選擇了與同學胡適、宋子文這樣政、學精英不同的路。陶行知深知,欲救中國,必救農民,必興教育。他發願要排除一切困難,籌措一百萬元基金,徵集一百萬位有志之士,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他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鄉村師資隊伍,1926年與東南大學教授趙叔愚等人一起,在南京遠郊偏僻荒涼的曉莊,籌建鄉村師範學校‐‐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曉莊師範,陶行知親自擔任校長。1932年,陶行知總結曉莊師範的經驗,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工學團。工學團是一個社會教育組織,它既是學校,又是工廠,也是一個小社會。招收當地農民子弟入團,上午學習,下午勞動,晚上由小團員請當地農友到工學團辦的茶園裡談論天下大事,或由團員講故事,當小先生。後來這種&ldo;即知即傳&rdo;的小先生制在全國的二十多個省市中廣泛推行,在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當時,印度的聖雄甘地非常認同陶知行的大眾教育理念,認為對於印度是&ldo;極有用的&rdo;。
從曉莊到工學團,再到育才,是陶行知&ldo;行&rdo;過的道路‐‐為實現中國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開拓新路。他有言曰:&ldo;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rdo;他的確做了大事。
陶行知逝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都有極高評價。郭沫若書以&ldo;大哉陶子,陶子陶子;陶子以前,無一陶子;陶子以後,萬億陶子;大哉陶子,陶子陶子。&rdo;迴圈往復,大有&ldo;夫復何言&rdo;之慨。
現在,&ldo;萬億陶子&rdo;不知有沒有;教育產業化了,億萬富翁肯定有了。當然也有捐資辦學、資助貧困生的善舉。問題是教育的理念。毛主席當年號召&ldo;開門辦學&rdo;,&ldo;學工,學農,學軍&rdo;,其理念似有陶子之遺風,但實際情況卻是變相勞改和對知識的輕賤。
參觀陶行知紀念館的人不多,寂靜中感慨先賢開創事業之不易,看那一池大如蓋的蓮葉邊沿默默地翻卷。
我的作家老師
新文學作家中沒做過老師的少。
胡適被蔡元培校長聘請到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年方27歲的教授胡博士,人年輕,思想新銳,原來中國哲學史都是從三皇五帝講起,這位留美的胡博士卻另有體系,他從《詩經》講起,他認為《詩經》裡那些訓世詩的作者們是真正的思想家,這種講法震動了北大。就有老教師拿了胡適的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嘲笑說,哲學史本來就是哲學的大綱,哲學史大綱,豈不是成了大綱的大綱了?課堂上坐著的北大學子也都不是省油的燈,比如顧頡剛,後來在他的《古史辨》序中就說到胡適這一改給他們一班人&ldo;充滿著三皇五帝的腦筋驟然作了一個重大的打擊,駭得一堂中舌撟不能下。&rdo;但是聽了幾堂課,顧頡剛漸漸感到,這年輕教師雖然書讀得沒有老教師多,但&ldo;在裁斷上足以自立&rdo;。他又拉了外系同學傅斯年‐‐當時學生中的翹楚、日後也是新文化界重量級人物‐‐去聽課,結論也是一樣。於是胡適在北大講壇上算是立住了。後來講義印成書也是頗為轟動的。就像蔡元培評介中常常出現的&ldo;從前所沒有的&rdo;、&ldo;從前所不注意的&rdo;,這本書無疑是新文化運動中開風氣之作、劃時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