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戰鬥中成長(第3/9 頁)
一步之遙,最終卻敗亡,其中最根本的敗因就是沒有建立根據地。這個起義軍首領叫黃巢,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沖天大將軍”。
像蝗群一樣流動的起義者,終歸是一幫盲流子。要想雄霸天下,必須要有穩定的地盤、穩定的後方基地。東江、閩西、鄂豫皖、湘贛邊、井岡山、延安……當年我黨也正是依靠這些穩定的革命根據地,一步步解放了全中國。黃巢鹽販子出身,麾下也無諸葛孔明、張良這樣具有精準戰略眼光的強有力的文人輔佐,寥寥的幾個謀士如尚讓、趙璋之流,終究火候差了些。
石勒一個羯族人,孫子兵法、隆中對什麼的肯定談不上熟諳,可劉琨送來的這封信,卻相當於直接給他免費送來了一個諸葛孔明牌大錦囊。
劉琨給石勒這封信的目的,本是勸降,沒想到卻為石勒的霸圖戰略指明瞭正確的方向,對石勒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要樹立霸王之業,就必須正確的選擇根據地。
上次310年10月至311年正月屯兵江西,和這次屯兵葛陂,表明石勒是想以漢沔或江淮之間為根據地的。可是,這是否合適?
首先,從適用性上來看。江淮和江漢間的氣候水土,北方士兵不能適應,特別是石勒手下的胡族士兵,水土不服造成軍中瘟疫流行,很多士兵病死。石勒在這裡屯兵兩次,均遇到了這種情況。
其次,從用兵上來看。南方江河多,北方士兵不習水戰,與南方士兵在水上打吃虧不小。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江漢、江淮是逃到南方的西晉遺老遺少政權的門戶所在。俗話說窮寇莫追,石勒兩次來南方,琅邪王司馬睿兩次都集結大軍死命抗擊,部隊在拼命之下迸發出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中原地區有匈奴劉漢的數支方面軍,中原大局還未定,犯不著他石勒在此消耗拼命。
江漢、江淮地區均不可作為據點,那麼目光就只能瞄向北方了。北方哪裡合適?一次大調研、大學習、大討論活動,決定了石勒的選擇。
312年2月,南方逢春季大雨,間間斷斷的下了三個月不止,時疫流行,糧草又不濟,石勒軍中餓死、病死者大半。偏安南方的司馬睿又派揚威將軍紀瞻,率南方大軍集結於壽春安徽壽縣,隨時準備與這幫南犯的羯胡侵略軍拼命。
軍情緊急,石勒召集部下商討對策。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生死存亡的戰前會議,與會者都會分成投降派、死守派、主戰派三派。這次也不例外。
投降派:右長史刁膺,他主張投降南方的司馬睿,等司馬睿退兵後,再圖他計。
長史,秘書長,文科生右傾投降主義者多,一如當年赤壁之戰前勸孫權投降的張昭之流,也如當今的中國足球隊。聽君一席話,如同一席廢話,石勒聽後笑了笑,懶得應答。
死守派:中堅將軍夔安,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騎之一,絕對的死黨,建議把軍營移到高地避水,堅決死守。
中堅將軍,防守意識根深蒂固,跟義大利足球隊一樣。石勒聽後,笑他保守。
主戰派:支雄,石勒起家的最初的八騎之一,孔萇,石勒起家的後十騎之一,也都是石勒的死黨。兩人連同三十多員將官建議,趁紀瞻的大軍立足未穩時,他們各領敢死隊三百人,分路乘船夜登壽州城,搞個閃電突襲,然後在今年破丹陽,定江南,活捉司馬睿。
這是一幫膽汁質人群,左傾冒險主義,如果戰有把握的話我早就出戰了。石勒不贊同盲動,但對這種荷蘭足球隊式的進攻精神表示讚賞,各賜予支雄、孔萇鎧馬一匹,以嘉其勇。
諸將提的這些計劃,不是左傾就是右傾,大帳中還有一個人一直不說話。他知道,石勒最後肯定會徵求他的意見。因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版權擁有人,就是他祖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