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用眼睛看(二)(第3/4 頁)
自己感受到了不說,似乎也不是事,於是也就不管了。說了起碼自己的心裡坦蕩了。
近來某人是紅,我不知道他是否需要這樣的效果,也許他根本不在乎,畢竟他也是名人,而且也是比較有文化內涵的名人,要蹭點熱度,似乎不是他的風格。但是他也的確掀起了巨大的波瀾,不但攪得一些人心神不安,股市大面積縮水,而且也產生了極強烈的社會反應。對於一些人的心神不安,那是不用多在意的,畢竟有些人既然能作,就能有能力去受。
所以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我最關心的就是社會的影響,如果就這樣揭來揭去,有沒有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呢?其實他所揭露的這些事,基本上都是明眼的事,而且也不是一時半會地起來的,從它發跡以來,我想他應該是一步步看著它長大的,為何以前不說,而到了現在,形成了如此影響大的氣候後,再去揭傷疤再去批鬥。
你到底是針對的誰呢?而且你手上的那些資料,來源於何處,身為商人、傳媒大學的老師(學校是這樣稱呼的,而他自己卻說是教授)能得到如此強大的資訊量,這不得不讓人產生什麼什麼的想法,所以你自己先問問自己,是否乾淨,你究竟把自己置於何種境地。
現在很多人說這位主持人什麼正氣,什麼民族的脊樑骨。說到民族的脊樑骨,倒讓我想到了一位,那就是魯迅。其實對於魯迅,我也是一直不敢苟同的。應該承認,魯迅的確是一位比較優秀的作家,但如果稱得上文學上的頂尖的人物,他似乎不是很匹配。
前段時間有客戶要出魯迅的文集,而我作為編輯當然需要校對他的那些文字。而這個過程卻是讓我痛苦不堪的,而且不僅是我,我的同事也會有這樣的感受。錯字連篇不敢動,語句不通順不能碰,而且一些內容的確寫得無趣、乾癟。很多時候,一本書看下來,我真不知道他究竟是講的啥,感覺眼前只有文字,而那些文字與我是毫不相干的。
而且我還看到了魯迅與其他同時代的文學人士的罵,他罵人家胡適、郭沫若、劉半農等人,可是人家的當時影響力,也不差於他;他罵人家張恨水,可是讓人奇怪的是,魯迅的母親偏愛看張恨不的小說,而對於魯迅的作品,卻是無論如何也看不下去;他罵人家林語堂。可是林語堂對他卻有知遇之恩,當時林語堂把他介紹到廈大作文學院教授,而他僅三個月就離開了,其中原委,咱們也沒法說,但對一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卻如此,不得不說,魯迅有他的不妥之處,而魯迅在文壇中的地位已經確立,那也是不必再議論了,只是希望類似的事不要再發生,所謂的脊樑和骨氣,真得要配得上真實才好說一些。
現在在回到“誰乾淨”這個話題上來。就拿太平天國運動來說吧,當初洪秀全不是也以當時政府腐敗為由,揭竿起義。歷史上的起義也以此為由。可是當起義有了成效,初步取得成功時,他們又幹了些什麼呢?不是也一樣的腐敗?也是同樣的貪權,並彼此之展開廝殺,由此而走向了滅亡?
所以誰也不乾淨,誰也不要說誰不乾淨,不在其位不知其事。而人只是一種高階的動物,他除了有理性外更多的還是動物性,既然有動物性,就有強悍,就有慾望,就有私心。也許你是一個自愛、心理乾淨或是有些自命清高的人,那你就自己繼續保持下去,可以像陶淵明那樣歸隱,也可以像李白那樣流浪,甚至可以像杜甫、白居易那樣謾罵,可是你不能以自己的觀點去要求別人也像你一樣,或是懷有什麼目的,攪起事端,最終做個禍手。
而且從古至今,這樣的路是從來不會避免的,而人們最多的渴求還是安定,如果因為某些人的不安定,把人們的好日子攪和得不安寧,再讓別人敬仰地膜拜,那些無知和傻子的行為,所以一些人真的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是在做些什麼,有沒有對後果進行考慮,還有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