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古代中國,泰山是天下的聖山,登泰山封禪,是人世間偉業完成、告祭於天的大禮。秦始皇將統一天下的偉業,告祭了西方的列祖列宗後,登泰山封禪就成了他第二次出行的目的。西行巡遊的第二年,始皇帝一行由鹹陽出發,出函谷關,經過洛陽、滎陽、大梁、定陶,抵達薛郡鄒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南),刻石頌功,著手封禪的準備。準備就緒,秦始皇冒雨登泰山(今山東泰安北),行了封禪告天的大祭。由泰山下來,秦始皇興致勃勃,走臨淄,抵達膠東半島的黃縣(今山東黃縣東),沿海經過腄縣(今山東煙臺西),來到山東半島之東角的成山(今山東榮城),繼續沿海西南行,在之罘山(今山東煙臺北)刻石記功,抵達琅玡(今山東膠南南)。秦始皇在琅玡樂而忘歸,遷徙三萬戶人家移居琅玡,修築離宮高臺,停留長達三個月之久。
黃海的波濤,琅玡臺的奇幻,給秦始皇帶來了難以忘懷的歡愉。遙遠而不可及的海上仙山,仙山上居住有不死的仙人,仙人們採食著不老的仙草,過著天長地久的生活,無憂無慮,無病無苦,何等迷人的極樂世界,誰人能不心醉?回到鹹陽不到一年,始皇帝再次踏上了東去的行程,開始第三次巡遊,時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第三次巡遊東去時,始皇帝走了與第二次完全相同的線路,出函谷關,過洛陽、滎陽,奔大梁而去。想來,也許是希望重溫第二次巡遊時歡愉的舊夢,攜故人走故道溫故情,再見幻影。然而,冷酷的現實破壞了秦始皇的心情和夢想,浩浩蕩蕩的車馬行列經過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中牟)時,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擊。
陽武縣在三川郡的東部,博浪沙在陽武縣南,正當由洛陽到大梁的東西大道上,戰國時是韓國和魏國之間的地方。張良是韓國人,富於智慧,長於推算,對於韓魏間的交通要道,山川地形,瞭如指掌。他求得力士以後,密切注視著秦始皇的動向,當他得到秦始皇第三次出行的訊息及其經過路線後,判斷秦始皇必定再次經過博浪沙,於是與倉海力士潛伏於此,等候秦始皇車馬行列的到來。
荊軻刺秦王畫象石秦始皇一生,遭遇四次行刺。一次在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即有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刺秦王,由瀕臨滅亡的燕國的太子姬丹主謀,以國使的名義送荊軻到秦王宮廷行刺,可以說是弱國對強國的國家恐怖行動。荊軻刺秦王之詳情細節,由於有當事者御醫夏無且的口述傳承,《史記&iddot;刺客列傳》敘述得驚心動魄,不僅成為歷史敘事的經典,更成為永恆的藝術題材。秦始皇第二次遇刺,是荊軻刺秦王的續篇延續。這次事件發生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天下統一以後,刺客是荊軻的摯友高漸離。高漸離是擊築的名手,與荊軻是燕國薊都時代的知音。荊軻刺秦王,高漸離送荊軻於易水上,那一首&ldo;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rdo;的千古名曲,慷慨悲歌者是荊軻,撫築伴奏者就是高漸離。荊軻死後,高漸離為完成荊軻的未竟之業,以築藝入秦宮,失去雙目得以接近秦始皇。他以重鉛灌入築中投擲行刺,失敗被殺,以美麗的死回應了荊軻。
秦始皇最後一次遇刺,是在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當時,秦始皇夜裡微服出行鹹陽郊外,在蘭池遇到刺客,情勢非常危險,有賴隨行四名武士的力量,終於將對方擊殺。秦始皇惱怒至極,下令在關中搜捕刺客同黨,鬧了二十日,民間恐慌,物價飛漲,一石米的價錢漲到了一千六百錢。
博浪沙狙擊,是始皇帝所遭遇的第三次刺殺。這次行刺,發生於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完全出於張良的個人苦心謀劃,是六國貴族亡國之恨淤積不散的宣洩。非常遺憾的是,由於沒有當事人的證言,司馬遷對於此事只做瞭如下的簡單敘述:始皇帝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倉海力士狙擊始皇帝於博浪,風沙中鐵椎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