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頁)
是促進對老百姓的總動員,以達到大東亞戰爭和大東亞共榮圈的目標。3
盟軍在紐幾內亞的推進,以及隨後塞班島的陷落和東條內閣的辭職,導致了日本政策的又一次變動。日本在爪哇的軍政監部這時準備對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者作進一步的讓步,希望由此把老百姓團結在自己一邊,來到抗盟軍入侵。在東京召開的由小磯內閣建立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第一次會議,對這個問題提出討論。陸軍各首腦願意同意政府應允許東印度群島獨立,但1
是海軍當局仍然強烈反對任何這樣的宣告。2結果於1944年9月2日製定了一個一般性的妥協方案。會上一致同意,小磯將軍應通知日本國會,將來當3
給予東印度群島人民獨立,但具體日期沒有確定。至於獨立所採取的確切形式和東印度群島將來對日本的關係,留待以後考慮。宣告中沒有提到它所包括的領土範圍。會上一致同意,在爪哇應立即作出讓步,同意&ldo;在適合實際
情況的條件下&rdo;,在其他82地區也應採取類似的措施。4
因此,9月7日,小磯將軍公開保證東印度群島最後將予獨立。5根據9月2日的決定,允許爪哇人民在規定的場合懸掛印度尼西亞國旗和唱印度尼西亞國歌;任命更多的印度尼西亞人為地方行政官和軍政監部各部門的顧問。在1944年9月和11月舉行了印尼中央諮詢議會特別會議,商討為保衛東印度群島而同日本人合作的措施。蘇門答臘的日軍司令官指出,蘇門答臘6
的地方行政機構將與爪哇的地方行政機構採取一致的步調。1945年1月,宣
布將在蘇門答臘建立與爪哇相似的中央諮詢議會。1
起初,在海軍管轄下的地區沒有受到這些變化的影響。但是,在雷伊泰灣戰役和美國人重新徵服菲律賓以後,日本海軍已無法保持與東印度群島之間的交通暢通,也就沒有任何理由反對政治上讓步的政策了。因此,1945年22
月,海軍管制機構為南婆羅洲、西里伯斯和小巽他群島建立了一個由三十人1國際軍事法庭,東京:《證物》,第1344號。
2德韋爾德,前引文。
3《昭南新聞》,1944年3月13日。
1國際軍事法庭,東京:《證物》,第1344號。
2同上。
3&ldo;關於東印度群島獨立的政策&rdo;,1944年9月2日(同上書,第1348號)。
4同上。
5同上。
6德韋爾德,前引文。
1《昭南新聞》,1944年9月8日;1945年1月6日。
2國際軍事法庭,東京:《證物》,第1344號。
組成的諮詢議會。同時;開始任命更多的印度尼西亞人擔任行政職位。3
1945年4月到5月間,在新加坡討論了印度尼西亞的獨立問題,由那裡的陸軍總司令官板垣將軍主持。當時,板垣並不贊成這個意見。實際上,據說他曾告訴寺內元帥,印度尼西亞獨立的時機沒有成熟。他報告說,爪哇的日軍司令部認為,爪哇的獨立在大約一年左右以後可以實現。板垣無疑是想4
到這樣的步驟可能會在馬來亞產生有害的影響。
5月間,由日本人、華人、歐亞混血種人和印尼人在爪哇組成了一個籌備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在5月和7月舉行了兩次會議,起草了一個憲法草案。
但是它無權做更多的事,也不得處理爪哇範圍以外的任何事情。5
盟國攻勢的迅速進展,不久就使得這些活動停止了。83到1945年7月,澳大利亞和荷蘭的軍隊已經成功地在婆羅洲登陸;在菲律賓,日本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