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追光者是誰 > 第137章 崑曲的起源到傳承

第137章 崑曲的起源到傳承(第2/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現代魂耀古:宇軒傳奇錄水滸之書生王天下四合院:重生54,開局成為戰神重生辭官:祝她和白月光鎖死趙匡胤演義從質子到千古一帝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苟到最後,我成了一方雄主斬神:開局復活術,我要你站起來四合院:開局請何大清迴歸哎呦,誰家權臣抱著昏君親呀大明抄家王穿到古代後我成了小哥兒不是死遁,我只是衝業績!重生清末之傲視列強!重生大明1635這個流氓太正經,女帝怒罵大奸臣帶著遊戲角色來凹凸世界曹賊:家父曹操,請陛下稱太子顯微鏡下的太平鎮

梅高中狀元,在皇帝的做主下,杜麗娘和柳夢梅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深刻地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與封建社會道德的衝突,被翻譯成英、德、日等多國文字廣泛傳播。

歷史上對《牡丹亭》的評價頗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

民間刊刻技術發達,商業出版興盛,重刊出版經久不衰。清代也未對其大規模禁燬,基本沒有受到清末動亂的過分衝擊,流傳過程較為順暢。

《南柯記》約 1600 年問世,取材於唐傳奇《南柯太守傳》。它以夢境寫人生,以虛幻寫現實,透過淳于棼夢入螻蟻之槐安國的故事,揭露了朝廷的驕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獻媚等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具有深刻的諷世意義。這種以夢喻世的手法,在古代文學中是比較獨特的。 雖然寫的是螻蟻世界,但人物的行為舉動均依據人情之常,藉此深刻、形象地比喻和影射現實社會。

,!

《邯鄲記》成於 1601 年,取材於唐人沈既濟的傳奇《枕中記》。“黃粱一夢”這個美妙而又充滿哲理的詞彙就出自《邯鄲記》。盧生在呂洞賓給予的瓷枕上沉沉睡去,夢中經歷了娶妻生子、考取功名、官場沉浮,享盡榮華富貴,彷彿度過了漫長而精彩的一生。然而,當他從夢中醒來,才驚覺這一切不過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就如同煮熟一鍋黃粱飯的短暫時間裡所做的一場大夢。

人生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可能都如這夢中的景象一般,虛幻而不真實。讓我們在追求夢想和目標的道路上,保持一份清醒和淡然,不被短暫的虛榮和浮華所迷惑。

“臨川四夢”以浪漫主義手法,反映了社會現實,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除了湯顯祖還有梁辰魚的《浣紗記》也是崑曲文學的重要代表。這部作品將改良後的崑曲融入其中,側面映照了魏良輔改造崑曲的成功。

除了湯顯祖和梁辰魚的佳作,還有許多其他劇作家的作品值得關注。

張鳳翼的《紅拂記》以李靖與紅拂女的愛情為主線,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梅鼎祚的《玉合記》,辭藻華麗,情感細膩,深受觀眾喜愛。

陸採的《明珠記》講述了一段傳奇的愛情故事,其劇情曲折,引人入勝。徐復祚的《紅梨記》,將愛情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反映了當時的世態人情。

汪廷訥的《獅吼記》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展現了夫妻之間的關係,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崑曲文學作品不僅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而且透過文字的力量傳遞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崑曲作為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起源於元朝末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明朝嘉靖年間,崑曲煥發新生,這主要歸功於傑出的崑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他原本學北曲,因自覺造詣不及北曲名家王友三而轉習南曲,據說曾十年未曾下樓出門專心學習。

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大膽革新,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被稱為“水磨調”,還為崑曲定下了“字清、腔純、板正”的“三絕”標準。

魏良輔的女婿張野塘用崑山腔唱北曲,即“北曲昆唱”,進一步擴大了崑山腔的影響。後來召開的聲場大會上,魏良輔大獲全勝,使崑山腔徹底出名,自此成為曲者歌者必須學習的唱法,甚至逐漸成為正統。

明朝時期,朝廷頒佈法令限制雜劇的發展,這為崑曲提供了生長空間。王學左派打破思想禁錮,崑曲藉此契機從邊陲小鎮進入政治中心。

屠隆的《彩毫記》,將李白的傳奇人生搬上舞臺,展現出詩人的豪情壯志與浪漫情懷。周朝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冰河末世:越折騰活的越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