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崑曲的起源到傳承(第1/3 頁)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元末明初形成“崑山腔”,嘉靖年間經魏良輔等人革新形成“水磨調”,至此崑曲成型。
萬曆年間是崑曲發展的重要階段,湧現出大量優秀劇本,演出也非常繁榮。代表人物有魏良輔、湯顯祖等。
崑曲舞臺表演常用的樂器有笛、笙、簫、三絃、琵琶等。角色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唱腔、身段、舞蹈等,使其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許多文人墨客參與,擴大了崑曲的影響力和傳播範圍。
朝廷曾頒佈法令,禁止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這條法令的頒出,對雜劇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崑曲便在此時悄然生長。
王學左派打破程朱理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崑曲從思想大解放中尋找再次挺進的契機,它漸漸地從邊陲小鎮進入政治中心,這便是崑曲發展的又一轉折點。崑曲以其優美的唱腔、豐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和追捧。
萬曆皇帝后期沉迷於個人享樂,在後宮與眾多女子尋歡作樂。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追求珍奇異寶、沉迷於酒食宴樂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環境。許多教師因俸祿微薄而放棄教職,轉而投身文學創作,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文學創作的隊伍和作品型別。
由於萬曆皇帝對戲曲的喜愛,崑曲在宮廷和民間都受到了重視。崑曲的優美旋律和精緻表演形式,成為了當時社會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良輔等人對崑曲的改革創新,使其在音樂、唱腔和表演上更加完善,吸引了眾多觀眾。崑曲的發展也為後世戲曲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技巧對後來的京劇等劇種產生了深遠影響。
湯顯祖(1550 年 —1616 年 ),江西臨川(今撫州市)人。出身於書香門第,14 歲進學,21 歲中舉。不僅古文詩詞頗精,還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
湯顯祖的仕途坎坷,曾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因拒絕宰相張居正的延攬而屢次落第。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 年),張居正去世後第二年,33歲才考中進士。踏上了仕途,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等職。
萬曆十九年(1591 年),他上《論輔臣科臣疏》批評朝政,被貶至廣東徐聞縣典史添注,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萬曆二十六年(1598 年),他棄官歸裡,此時48歲的他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在戲曲方面成就頗高,被譽為“中國戲聖”和“東方莎士比亞”。其“臨川四夢”包括《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
《紫釵記》約載 1587 年完成,取材於唐人蔣防傳奇小說《霍小玉傳》講述了邪惡權臣對李、霍二人感情的強勢破壞,批判了當朝腐朽勾結的邪惡勢力,同時也表達了對“情至”的褒揚。
《紫釵記》是湯顯祖“臨川四夢”第一夢,創作完成後受關注程度相對較低,其選本傳播甚至在清代出現了上百年斷檔。在近現代《紫釵記》作為湯顯祖的早期重要作品逐漸被人們所關注,並被改編為了粵劇、崑劇、贛劇等劇種。
《牡丹亭》完成於 1598 年,是臨川四夢的第二夢。
這部劇講述了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在封建禮教的禁錮下,內心卻充滿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她受《詩經》中“關關雎鳩”的觸動,在遊園後夢到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在牡丹亭幽會,從此相思成疾,最終香消玉殞。
柳夢梅進京趕考借宿觀中,拾得杜麗娘的自畫像,與她的鬼魂相戀。後來杜麗娘死而復生,兩人結為夫妻,但杜寶卻不承認婚事。最後柳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