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6頁(第1/2 頁)
應該說,這一手起到一定的效果,因為民眾知道,是這個名字開了海禁,設立了證券交易所、組建了匯聯號……可以說,東南能迅速從戰後的硝煙走出來,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使大家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都離不開這位大人物的貢獻。
而局勢開始變壞,正是從這位大人物消失開始……
他在,一切都好,他不在,一切都亂了套。那麼絕望中的人們,不由開始期待,如果他能回來領導這一切,那麼會不會扭轉乾坤呢?
不過首先大家要問一問,他老人家這四年去了哪裡?為何會玩失蹤呢?總得給大家個交代吧?
當然,這對掌握了輿論武器的人來說,不是什麼問題。
先是有名士出來說,自己曾在琉球國見過他,並有幸受到他的招待,但對於為何隱居在琉球,先生並不回答,並請他不要透露行蹤。現在需要先生來力挽狂瀾,名士也就只能說話不算數了。
正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就有人站出來說,自己是當初護送先生回籍的官兵。當時遇到颶風發生海難,只有小部分人乘小艇逃生,他和先生有幸共乘一船,最後到了琉球。休養一段時間後,他和幾個同袍準備回國,先生卻不打算離開琉球,並同樣也囑咐他們,不要透露自己的行蹤。
對於內情,這個原先的軍官是知道些的,他說:『先生的隨從曾說過,先生在內閣時,因為一些涉及到先帝的秘辛,與李太后成為了死敵。是李太后殺害了先生的父親,目的是逼迫先生丁憂。怕是在鄉裡也安排了刺客,就等他回去了。』所以他推測,先生有家不能回,是因為受到了太后的迫害。
……
ps:不要一提共和,就說是西方的那套,『共和』是我們周朝就有的傳統詞彙,『共』是多人協同,『和』是釀酒時調五穀以合眾口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多人協同,一起調和大眾口味。』用於政事上,就是一種區別於一人獨裁的多人參與決策的政治。
第九二二章 歸來(下)
這個說法,又得到了許多致仕官員的證實,他們紛紛透過報章,向民眾講述起陳年舊事來。
他們說,當時的京官都知道,當年隆慶皇帝駕崩、首相高拱遭到驅逐,都是由馮保和當時還是貴妃的李太后一手策劃的。兩人先是合謀用春藥加速已經中風的先帝死亡,然後又以皇帝的語氣寫出了遺詔,將馮保這個死太監,加入輔政大臣的行列。然後又在第一次早朝上,悍然驅逐了首相高拱,眼看就要把朝政歸於閹寺和後宮了。
這時候幸虧時任次輔的沈太傅足智多謀,用一招『空城計』虛張聲勢,詐住了李貴妃,杖斃了馮保,奪回了朝廷的權力。但之後兩人便結了樑子,李太后還曾經在宮廷夜宴上發動過刺殺,沈太傅險些喪命。但是李太后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又派出刺客刺殺了沈太傅的老父,逼他不得不丁憂……
對故事的講述七分真三分假,最能糊弄不知情內者。關鍵是所有的報紙眾口一詞,三人成虎,由不得民眾不信。這樣一來,又給沈閣老的身上,披上了一層悲情色彩,更增加了民眾對他的好感度。
商品經濟發展到現在,炒作和策劃已經成了家常便飯。起義的領導者一合計,何不藉此機會,大張旗鼓的操辦一番,一來提振一下日見萎靡的民心士氣;二來,也給沈閣老歸來造勢,為他力挽狂瀾創造條件。
於是報業行會發起了『萬舸爭流迎太傅』的行動號召,各行各業紛紛響應,願意提供出海所需的物資。至於出海的船隻……各地碼頭上停滿了久舶的航船,早就渾身生鏽的船老大們紛紛表態,不需要報酬,只要給補充物資,招募水手便可效勞。
水手們也從報紙上看到了行動的號召,紛紛跑到報社去報名,不用報酬,管飯就行!
短短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