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荊襄方面軍:兵力約為五至六萬人,由冠軍將軍慕容垂、平南將軍慕容暐分別指揮,互不統屬,其中慕容垂部有三萬人。苻堅這樣安排,估計是認為前燕的前吳王和前皇帝不可能合作,可以用慕容垂來打仗,而用慕容暐來牽制慕容垂。這一路軍隊人數較少,有時也把其算淮西方面軍的分支(所以在史書說苻融大軍的數量時,一會說三十萬,一會又說二十五萬,有時也把慕容垂當成歸苻融指揮的前鋒將領,但其實他與苻融的淮西方面軍相距很遠),其任務是威脅和切斷東晉兩大戰略集團,也就是桓家的荊州軍和謝家的北府軍之間的聯絡。
梁益方面軍:兵力不詳,從以往前秦與東晉爭奪巴蜀作戰的規模來看,應該不會少於七萬人,主帥是龍驤將軍姚萇,沿長江東下,水陸並進,牽制桓沖的荊州軍,如果條件許可,可以和慕容垂的荊襄方面軍東西夾擊,消滅東晉荊州軍。
總預備隊:這一部分兵力最多,包括三萬人的&ldo;羽林郎&rdo;,由苻堅親自統率,但此時大部份部隊還分散在前秦的各個兵站,正向河南項城一帶慢慢匯集,遠一點的部隊,如涼州方面的駐軍,現在剛走到鹹陽。
以上四方面軍及總預備隊,共有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共計八十七萬大軍,規模之大,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
與之對壘的東晉軍隊,則分成了兩大集團,陣容如下:
東面北府軍:總兵力約八萬人,主帥是尚書僕射(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徵虜將軍謝石(謝安的弟弟),前鋒都督為徐、兗二州刺史,北府軍的建立人謝玄(謝安的侄兒),另外的大將還有輔國將軍謝琰(謝安的兒子)、西中郎將桓伊、龍驤將軍胡彬、廣陵相劉牢之等,對壘當面的前秦淮東、淮西兩方面大軍。北府軍雖建軍不久,但強悍善戰,戰鬥力極強。
西面荊州軍:總兵力約十萬人,主帥是車騎將軍桓沖,親自座鎮上明,輔國將軍楊亮、右軍將軍毛虎生鎮巴東,前將軍劉波鎮江陵,襄城太守桓石民鎮夏口,對壘前秦的荊襄、梁益兩方面軍。在桓溫時代,荊州軍是東晉的絕對主力,但後來在枋頭之役中精銳損失慘重。桓溫死後,桓沖的才氣、霸氣均遠不及兄,荊州軍在東晉政權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此時兵力雖仍稍多於北府軍,但精銳則已大有不及。
在以往常見的關於淝水之戰的敘述中,常說雙方的兵力是八十七萬(還有八十萬、八十八萬、九十萬、甚至百萬的說法)對八萬,雙方比例是11:1,這是拿前秦軍的全部與東晉軍的部份作比較,當然不合理,如果要比較全軍,應該是八十七萬對十八萬,比例約為48:1。雖然沒有常見敘述的那麼誇張,但秦軍確實具有巨大的數量優勢,因此,晉都建康瀰漫著驚恐不安的情緒。被任命為前鋒都督的謝玄,因為重任在身心中不安,臨出發前特向叔父謝安請示機宜,謝安若無其事地說:&ldo;會有另外的安排。&rdo;可說完就不見下文了。謝玄再派人去請示,謝安乾脆把親戚朋友招聚在一起,包括謝玄在內,一同出外郊遊。還與謝玄下圍棋作賭,乘著謝玄心事重重的機會,大贏這個棋術高於自己的侄兒。
同時,遠在上明的桓沖,因為其正面的負擔較東面的北府軍稍輕,就抽調了三千精銳,支援建康。謝安對此堅決拒絕:&ldo;朝廷已有完備的應急預案,準備很充分,這些軍隊應該留著防備西線。&rdo;桓沖得知後,對身邊的人嘆息說:&ldo;謝安石空有宰相的度量,可惜不懂軍事,只派一些沒有經驗的年青人去對敵,兵力又這麼懸殊。國家的結局,不問可知,我們將來都得穿左邊開口的衣服了(指胡服)!&rdo;
朱序背秦
冬十月,陽平公苻融所指揮的淮西方面軍開始進攻東晉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壽陽,古稱壽春,地處淮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