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桓沖立即下令,全軍立即南撤,回保上明(今湖北松滋)。慕容垂兵不血刃,輕解襄陽之圍。在另一個戰場,晉軍楊亮部的兵力不多,在秦軍援兵張蠔、姚萇到達後,也順長江而下撤回,扼守三峽。桓沖發動的這次大規模反攻,至此無功而返。
小評:大概是為了讓苻堅比過去更器重他一點,搏取更大的自由度以待時機,此戰中慕容垂的表現要比以往賣力一點,雖然只是一次戰術佯動,可也操作地堪稱經典,再次讓苻堅確認了自己的價值,在未來的作戰中,一定會派上用場了。此時距淝水之戰的爆發,還有三個月。
淝水兵力小考
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前秦帝國經過總動員之後,龐大而臃腫的戰爭機器,開始隆隆啟動,對東晉的全面進攻,正式開始了。即將發生的戰役,將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會戰之一:淝水之戰。(當年上小學歷史課時,有道題目:中國古代三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答案必須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你如果另答一個,比如彭城之戰或者昆陽之戰,雖然也是以少勝多,規模比官渡、赤壁還大一點,但對不起,歷史老師會獎勵你一個漂亮的紅叉!唉,我們的歷史課呀)儘管這一戰役的知名度很高,但對它規模的真正大小卻長期存在著大量的彼此矛盾的說法,而且最流行的紀述,未便就是正確的,讓我們透過歲月的迷霧,向著歷史的真相做一次小小的探索。
前秦究竟有多少軍隊?苻堅自己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他在382年太極殿會議時曾說,前秦如果進行一次總動員,總兵力可達九十七萬。這個數字只是一個虛張聲勢的誇張,還是確確實實能達到的實際呢?前秦曾經做過一次人口統計,其統計人口數大約有一千六百萬,用九十七萬軍隊去除一下,軍隊約占人口數的61,在戰時狀態下完全算不上誇張。(比較誇張的如蜀漢滅亡時,統計人口數:94萬,軍隊:102萬,軍隊約占人口數的109。戰國時代各國的軍隊人口比更加誇張,可達20,不過那個時代記錄的數字準確度十分可疑。)
如果和此時的東晉做一下對比,更可看出前秦的徵發比例並不高。此時東晉的人口數難以確知,只能進行一下推論,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朝曾進行過一次較細緻的人口統計,共有906,870戶,4,685,501人。淝水之戰前的東晉,是東晉的最小版圖,比大明八年的宋少了淮北、襄樊、巴蜀等地,這些都是當時的人口稠密區,僅一個巴蜀的統計人口數就當不下百萬,由此估算,東晉此時政府可控人口可能只有三百萬左右,而擁有約二十萬軍隊,其軍隊約占人口數的比例約為67。
前秦因為是迅速吞併各國而統一北方,消化的不是太好,對國內資源的整合肯定比不上東晉,但即使如此,徵集九十七萬軍隊對前秦來說,仍然是可以完成的。具體來說,除了原有的約四十萬常備軍外,前秦透過全國動員,十丁抽一,按人口中三分之一為成年男丁計算,還可徵集了五十多萬人,還徵發了貴族世家子弟三萬多人,號稱羽林郎,充作近衛軍。不過秦軍在數量大增的同時,質量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有所下降。
前秦有能力徵發九十七萬大軍,但不代表它有能力把這九十七萬人投入一個戰場,由於受制於當時落後的組織協調和後勤補給能力,要把這麼多軍隊投入一個戰場,比把他們徵發出來還要難得多。不過在實際上,前秦大軍是分散在廣闊的多個地域和多個戰場,其任一區域的最大兵數沒有超過三十萬的。再加上苻堅的南下決策是 382年冬作出的,到383年八月有近一年的準備時間,可在沿途設定補給站,在靠近戰場的地方預先屯積大量糧草和軍需物資,這樣的話,後勤壓力和組織壓力雖然巨大,但應該仍在當時可克服的範圍內。當然了,必須打一場速決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