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4/4 頁)
差勁”,那麼,他到了北京,也就不會感到彆扭,感到“格格不入”。如果他很隨和,還會說幾句普通話(不必太標準),那麼,用不了幾天,他幾乎就會覺得自己也是北京人了。北京,幾乎是可以容得下全中國人甚至全世界人的。 這種相容幷包的特性其實才是最根本的貴族氣,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基本特性。這種“博大雄渾的非凡氣象”是北京長期成為中國首都的文化原因,也是北京文化和北京文學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這無論是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北京文學,還是從北京文學的角度研究地域文化,都應當充分注意的。    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國統區的通俗小說(1)
抗戰以後,在以“陪都”重慶為核心的國統區,不但新文學小說取得了大面積的豐收,通俗小說也獲得了獨具特色的長足進步。其重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張恨水為代表的傳統通俗小說不斷向新文學靠攏,二是橫空誕生了與世界通俗小說接軌的現代化通俗小說:後期浪漫派。它們共同為國統區的普通市民讀者創造了高質量的精神食糧,為國統區的都市文學增添了奇麗的色彩。 走向新文學的張恨水 以張恨水為代表的“改革派”通俗小說,在抗戰之前就已充分顯露出突破固有模式,跟上時代潮流的生存必要性。而抗戰爆發所造成的民族意識空前統一的文化局面,使現代通俗小說的進一步變革由可能性轉化成了現實性。 1938年3月27日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張恨水名列理事之一。他拋棄了北平舒適安逸的物質條件,輾轉來到“陪都”重慶,過著相當艱辛窘迫的生活。作為國統區章回小說的惟一重鎮,張恨水不負眾望,抗戰以後寫出了二十餘部長篇小說,成為大後方銷行最廣、銷路最大的文藝作品。 張恨水在抗戰期間,對通俗小說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理論思考。他透過下鄉調查,發現“鄉下文藝和都市文藝,已脫節在50年以上。都市文人越前進,把這些人越摔在後面”。因此他反對脫離大眾的象牙塔裡的“高調”,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可以趕場的一日”。張恨水一方面堅持“抗戰時代,作文最好與抗戰有關”,另一方面又清醒地認識到: 文藝品與佈告有別,與教科書也有別,我們除非在抗戰時期,根本不要文藝,若是要的話,我們就得避免了直率的教訓讀者之手腕。若以為這樣做了,就無法使之與抗戰有關,那就不是文藝本身問題,而是作者的技巧問題了。 張恨水的通俗小說理論,第一強調“服務物件”,他指出“新派小說,雖一切前進,而文法上的組織,非習慣讀中國書,說中國話的普通民眾所接受”。第二他強調“現代”,他指出浩如煙海的舊章回小說“不是現代的反映”,因此他力圖在新派小說和舊章回小說之間,踏出一條改良的新路。 張恨水的改良取漸進之法。在具體的改良手法上,張恨水仍喜歡“以社會為經,以言情為緯”,因為這樣便利於故事的構造和文字的組織,這表現了張恨水“戀舊”的一面。同時,他又注意增加風景描寫和心理描寫,注意描寫細節等西洋小說技法,這表現了張恨水“求新”的一面。 張恨水關於通俗小說的理論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