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修行即“脫衫”(第2/5 頁)
都可向他們發起挑戰。
場面很活躍,往往高僧剛一下場就有人站出挑戰。雖說問答不出經文,但有的問題問得生動活潑,答得機智靈活,引得眾僧陣陣喝彩。也不乏火爆場面,交鋒激烈,旁聽者都覺得喘不過氣。
前幾位都透過了,最後輪到一位老僧下場,看那年紀總在七十左右,鬚髮皆白,尚未坐穩,只見宮中喇嘛佇列裡一位年輕僧人迫不及待站起,從姿式上看,是作為答方。桑結不覺有些緊張。
老僧手一指問:“小同修,請問如何修行?”
若常規回答則是:發心、守戒、六度、定慧即可。然後一般都是再從“發心”入手,引向三士道。看似平常,可以老僧之經驗,這個問題問下來,不難發出刁鑽之問難倒對方。桑結曉得這暗中的機關,不禁捏了把汗。
洛桑事後回憶,站起時也很緊張,動作稍慢就沒有參加的機會了。聽了老僧發問,不知為什麼,佳莫在羊卓雍湖旁一番話忽然在腦海閃過,自己就順手脫去罩在外面的皮坎肩。
眾人都以為這個年輕人要比劃什麼動作,嫌坎肩礙事。可那年輕人並未舞動雙臂,也未說什麼,依然站在那裡。老僧以為對方剛才未聽清,又問一遍:“小同修,請問如何修行?”
年輕人聽罷,又將僧袍脫去,直挺挺立在那裡。
下邊眾僧開始嘁嘁喳喳,臺上的活佛們也皺著眉不解地望著。桑結則在思索著內中涵義,表面很平靜。
老僧沉不住氣了,厲聲喝道:“小同修,老僧在問你如何修行?”
再看那年輕人,又將內衣脫去,只剩一件類似今天背心的小衣。
場子裡頓時沒有聲音了,齊齊投過疑惑的目光,臺上的人也一時愣住,桑結臉上似乎閃過一絲笑意。
老僧這回憤怒了,指著對方大吼:“老僧幾番問你如何修行?你不答辯,卻只管脫衣,究竟何意?”
年輕人環視一下四周人們的表情,直視著老僧,徐徐脫下那件背心,一動不動站在那裡,像一尊雕像。
冬日的陽光照射著靜靜的辯經場和那具不算強壯卻白淨的軀體。恰巴活佛面對這戲劇性的一幕,顯得有些無措,桑結會意地點點頭,吩咐一名侍從下去,讓年輕人穿上衣服坐回原處。老僧站在那裡,氣得身體一顫一顫說不出話來。
辯經就這樣結束,桑結對這場特殊的辯經作了開示。
“年輕僧人用動作而不是語言進行答辯,諸位或許不大習慣,其實漢地佛教公案中多用此方法。
“法體本淨,脫胎時都是赤條條,但只要來到這娑婆世界就必定著相,試想,在家或為兒女或為父母或為兄妹,走出家門則或為僧俗,或為農民工匠,或為堪布宗本,無不是著相,即今日考取的格西學位和我這第巴職務亦是。著一相猶如穿一衣,我們每個人身上均套著數十件無形的衣服。
“人之善惡自不宜以‘衣服’之多寡判斷,但若執迷諸相而生妄念,則遮蔽自性,衣服變為縛人繩索。設若能心安一處而不住於相,則繩索化為紗麗。”
桑結說至此,在場諸僧已大體瞭然,那老僧也恍然大悟,洛桑更是對阿伯上述開示佩服不已。停了一下之後,桑結繼續:
“人生即修行,依世間法與依出世間法修行有何區別?我每到哲蚌學員班,學僧多有發此問者。
“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認為修行在於營造一個良好環境,再透過學習、引導、教育不斷提升境界;後者認為眾生煩惱,是被相所迷之故,所謂修行,就是求諸自心,‘莫向外覓’,離相即佛。前者用加法,後者用減法。前者是塑造,後者是還原。剛才那位年輕僧人用脫衣來比喻、說明了上述道理,不失為一個創意。”
全場向年輕僧人投去讚佩的目光,他臉一紅低下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