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3 頁)
對國家治理造成的更大傷害來自內部。從1800年開始,北方地區爆發了白蓮教運動,朝廷為鎮壓這一運動花去一億兩白銀,國庫為之半空。到1851年,南方爆發了規模更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戰爭前後持續十四年,國家財政為之支出約七億兩白銀,相當於十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戰爭時期,由滿蒙八旗和綠營組成的中央軍屢戰屢敗,朝廷不得不允許下層漢族官員組織地方武裝力量抵抗,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乘機崛起。這些地方軍閥為了籌集軍餉,在各商業市鎮&ldo;設局勸捐&rdo;徵收&ldo;厘金&rdo;。地方武裝的壯大及厘金制度的出現,實為地方自治力量強大之始,自宋太祖之後九百年不復出現的&ldo;藩鎮現象&rdo;死灰復燃。
在內外交困之下,治國者又走到了必須變革的懸崖之畔,此時的中國,雖然中央財政已瀕臨破產邊緣,白銀的穩定性遭遇挑戰,西風東漸造成人心思變,但是維持大一統的基本制度卻未遭到致命的挑戰,在體制內進行改革的動力和空間仍然存在。很可惜的是,後來的改革者一次次作出了不可寬恕的&ldo;最劣選擇&rdo;。
第八講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在歷代經濟變革中,晚清洋務運動可謂最為兇險的一役。
當其時,外敵環伺,國力積弱,政府財政和民間財富幾乎無以憑藉。在改革正規化上,這是史上第一次輸入式改革,意識形態上的破冰難乎其難。而就經濟來說,這又是本民族從千年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ldo;驚險一躍&rdo;。李鴻章在變法之初就驚呼:&ldo;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建數千年來未有之奇業。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終無以自強。&rdo;142由此可見變革者當時的困局、心境及無奈。
洋務運動不是一場&ldo;遲到的運動&rdo;
後世史家常常喟嘆,中華民族錯過了近代工業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列強的侵辱。然而,若進行一次全球環視,答案也許會不一樣。在中國開始洋務運動的19世紀60年代中期,後來成為全球最強經濟體的三個國家‐‐美國、德國以及日本‐‐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並相繼開始它們的現代化之旅。
美國在1865年結束了南北戰爭,林肯總統雖然解放了黑奴,但種族隔離仍然持續,南北對峙情緒未消。在1860年前後,美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總數的3,全美超過8000人口的城市只有141個,鋼鐵產量不足100萬噸,歐洲的報紙直接將之比喻為&ldo;跟在英國、法國後面的小兄弟&rdo;。1865年,後來成為美國首富、此時年僅30歲的安德魯・卡內基在賓夕法尼亞州與人合夥創辦卡內基科爾曼聯合鋼鐵廠;就在同一年,李鴻章也向清朝廷遞交了《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也是在這一時期,德國剛剛完成統一,1870年,以&ldo;埃姆斯電報&rdo;事件為導火索,普法戰爭爆發,普軍大獲全勝,在巴黎凡爾賽宮宣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美國與德國分別在1879年和1873年宣佈接受金本位制。
日本與中國進入現代化的時間更是驚人地接近,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幾乎同時拉開帷幕:1868年1月3日,西鄉隆盛率2000人從鹿兒島北上,發動&ldo;王政復古&rdo;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迎回明治天皇,日本進入維新時期。
透過比較便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現代化並不是一場&ldo;遲到的運動&rdo;,遲到不是落後的理由。洋務運動之所以會功敗垂成,甚至一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沒有成為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則有另外的原因。
以鐵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