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3 頁)
最後,在宏觀經濟制度上,國家繼續用強有力的方式來管制宏觀經濟,對外遏制國際貿易,對內搞男耕女織,在工商業領域搞特權經營銷售。
鐵桶陣:對外閉關鎖國
明清治國者有特別發達的&ldo;專制智慧&rdo;,他們真正發現了&ldo;專制的秘密&rdo;:政權要穩定,危險無非來自兩處,一曰外患,一曰內憂。除外患,斷絕一切聯絡是不二法門,所以要把國家變成一個鐵桶。解內憂,控制、削弱民間的組織力量是關鍵,所以要把人民打成散沙。
鐵桶陣和散沙術,是明清治國者的兩大法寶。
要打造鐵桶陣,辦法就是閉關鎖國。中國這個國家,北境接草原,西域峻嶺沙漠,南連熱帶叢林,東憑太平洋,在地理上非常容易形成封閉,只要&ldo;北修長城,南禁海運&rdo;,就可與世隔離。
明朝建立以後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北面修萬裡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沿邊設九個防備區,叫九邊,駐紮重兵。從此,自漢唐之後就綿延不絕的&ldo;絲綢之路&rdo;日漸堵塞,中國與歐洲不再往來。歐洲人在失去陸地商貿的大通道後,被迫面向大海尋找出路,歐洲經濟告別地中海時期,開始向西部,繼而向北方拓展。在這一意義上,歐洲文明日後的走向,應當&ldo;感謝&rdo;明王朝的閉關政策。
南面禁海運,則需要一點兒&ldo;自宮&rdo;的勇氣。
明初建時,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海港泉州港和最強大的海軍,經濟和政治勢力輻射到整個西太平洋地區。根據日本學者濱下武志的研究,在15世紀前後,西太平洋地區出現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以白銀為統一貨幣、無關稅壁壘的政治經濟聯盟,這是當時世界上覆蓋面最大、人口最多和結構最穩定的區域性國際體系。中國與周邊的六十多個國家形成了一種&ldo;朝貢秩序&rdo;,即由宗主國(中國)提供國際性安全保障,朝貢國對中國表示效忠,因而不必保持常設性軍事力量。120從1405年開始的&ldo;鄭和七下西洋&rdo;,其實是明王朝對這一聯盟體內的&ldo;東南夷&rdo;南部諸國的一次大規模巡檢,六十二艘九桅大帆船和近三萬名隨員的龐大艦隊呈現出無與倫比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進一步鞏固了明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宗主國地位。
歷史的轉折時刻出現在1492年,也就是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59年之後,明廷下令&ldo;閉關鎖國&rdo;,沿海人民從此不得與來華的番船發生任何交通、貿易行為,第二年,明廷敕諭今後百姓的商貨下海,即以&ldo;私通外國&rdo;治罪。1585年,朝廷甚至發布過一道命令,聲稱誰要建造雙桅杆以上的船隻,就視同叛亂,處之以死刑。中國的海軍體系自我毀滅,在造船技術上的進步從此戛然而止。
巧合的是,也是在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帶著西班牙國王給中國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國書,向正西航行,到達了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偉大的&ldo;地理大發現&rdo;時代開始了。哥倫布的船隊只有三艘船,八十八個人,準備不足,方向不明,卻開啟了一段新歷史。在西方史學界,1500年往往被看成是古代與近代的分界線,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中描述道:&ldo;16世紀初期,中西歐諸國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脫穎而出,顯然未見端倪,東方帝國儘管顯得不可一世,組織得法,卻深受中央集權制之害。&rdo;他用十分弔詭的筆調描寫中國的閉關鎖國:&ldo;鄭和的大戰船被擱置朽爛,儘管有種種機會向海外召喚,但中國還是決定轉過身去背對世界。&rdo;121
清朝建國於1644年,繼續了明的鎖國政策。它本身就來自東北,且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