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3 頁)
對於鹽鐵之利的爭論則更大。
白壽彝在《說秦漢到明末官手工業和封建制度的關係》一文中細述了南北朝到唐中期前的制度衍變:在北魏初期,河東郡的鹽池原歸官府所有,以收稅利,後來罷止,很快被一些富豪之家所擁有;孝文帝延興年間(471‐476年),朝廷復立監司,再收稅利;到了宣武帝時期(499‐515年),再次解禁;神龜年間(518‐520年)又歸國有,&ldo;其後,更罷更立&rdo;,數次反覆。隋文帝立國,宣佈罷禁之令,唐朝則衍續隋制,達一百多年之久。85
到了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大臣劉彤上《論鹽鐵表》,重新拾起專營之議。在他看來,把山海之利放於民間,只會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所以應該收歸國有,以達到&ldo;均貧富&rdo;的目的,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86跟歷代所有主張國營化政策的人士一樣,劉彤的立論之本是&ldo;奪富濟貧&rdo;,而實質還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玄宗令朝臣討論劉彤之議,大家都覺得&ldo;鹽鐵之利甚益國用&rdo;,於是設立機構,&ldo;檢校海內鹽鐵之課&rdo;,不過這一專營政策只執行了十年左右,到開元十年,玄宗下令,除了蒲州鹽池之外,其餘鹽鐵產地&ldo;無須巡檢&rdo;,再度放還民間。
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
錢穆嘗言,中國經濟的重心一直安放在鄉村,並不安放在都市。87此論只合適明清,從西漢至宋元,中國經濟的重心一直安放在城市,其中尤以唐宋最為強盛。
東西方在兩千多年的城市發展上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這也是比較研究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歐洲在古希臘和西羅馬時期是城邦制,城市化率很高,在日耳曼人入侵後,大小城市遭到嚴重破壞,莊園制度成主流,城市化率持續下滑,到14世紀中葉以前,西歐有四個&ldo;巨型城市&rdo;,佛羅倫斯、米蘭、威尼斯和熱那亞,但沒有一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萬人。歐洲城市化率的重新提高,則與工業革命有關。而中國,從西周到宋元,一直處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狀態中。根據趙岡的研究,戰國時的城市化率就達到了159,西漢時為175,唐時為208,這一資料已與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相當。中華早期文明的發達與人口大量聚集於城市有關。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88
西漢時,首都長安的人口約為25萬人,到了唐朝,常住居民626萬人,如果加上駐軍、僧尼以及往來客商,其人口總數很可能已經超過100萬,其舊址面積約80多平方公里,大於明清時的北京城,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到清末,西安人口只有11萬)。89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贊曰:&ldo;全城坊市,棋羅星布,街衢寬直,制度弘偉,自古帝京,曾未之有。&rdo;從流傳至今的圖冊可見,宮城在北面,皇城在南面,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東半部設萬年縣,有東市,西半部設長安縣,有西市。
《唐律》規定,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須在政府劃定的&ldo;令市&rdo;中進行,縣城之下不得有&ldo;草市&rdo;。這一方面便於管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大中城市在商品交易中的聚集作用。長安城的商業交易中心為東西兩市‐‐後世的&ldo;東西&rdo;一詞由此而來。東西兩市的四面各開兩門,各有兩條東西街、兩條南北街,構成&ldo;井&rdo;字形街道,把市場分為九個方塊。每方的四面都臨街,店鋪就設在各方的四圍,同行業的店鋪,集中在一個區域裡,稱之為行。東市有二百二十行,西市更加繁榮,除了店鋪,還有平準局、衣肆、典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