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是誰把這樣一個蜀漢小國的丞相推到赫然佔有五千年歷史泱泱大國政治家的最高位置呢?是小說《三國演義》。清&iddot;毛宗崗認為,諸葛亮是小說人物中的三絕之首:&ldo;其處也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廬之中,而知三分天下,則達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七擒八陣,木牛流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殘,仍是為臣為子之用心。比管、樂則過多,比伊、呂則兼之,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rdo;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很高,但指出了諸葛亮的一些不足之處。就因為這幾句不中聽的話,破壞了先生在人們心中幾乎是神仙的完美形象,為此,陳壽背了多少年誣衊諸葛丞相的惡名。有人甚至懷疑,只因陳的父親是馬謖的部下,馬謖被斬,故而他才惡言報復。當然,此係無稽之談,況且和本文無關,且不去論它。我們雖然不管馬謖如何,但這裡卻涉及到當年參加街亭戰役的諸葛亮另一名部將‐‐爨(音竄cuàn)習。
《華陽國志&iddot;南中志》載:諸葛亮平南中後&ldo;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飛軍&rdo;,&ldo;亮收其俊傑……習官至領軍&rdo;,&ldo;從戰街亭&rdo;。就是說,爨習本有自己的部隊,曾率部隨諸葛亮出祁山,與司馬懿對峙街亭。說到爨習,我們需認識一種比較鮮見的文化‐‐爨文化。
位於雲南曲靖市霑益縣馬雄山東麓的珠江源,既是中國第三大河‐‐珠江的發源地,也是孕育爨文化的母親河。雲南的陸良壩子與沾曲壩子,是爨文化誕生的腹地,被稱為&ldo;爨鄉&rdo;。
爨稱為文化,是因為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是否形成過一個民族,學界還存在著爭論。但是爨氏自三國至唐曾稱霸雲南南中四百餘年。爨人是當時南中的主體民族,其主要成分為漢族移民與當地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滇人融合,吸收了兩者的傳統文化,在這一特定歷史階段創造出了具有獨立風格的爨文化。
爨文化的代表是舉世聞名的&ldo;兩爨碑&rdo;。它的行文風格,朱玄穿耳,都帶有明顯的漢文化特徵,同時又帶有當時南方民族怪誕的風格氣質,既含有農耕民族嚴謹務實的文化心理,又有遊牧民族粗獷奔放的蠻夷之氣。
最使我們感興趣的是爨文化中的這個爨字。
爨,《正韻》取亂切,意為炊爨,即燒火做飯。漢字造字有六書,而爨字就佔了&ldo;象形、指事、會意&rdo;三事。它的頭上是一個&ldo;甑&rdo;,甑是用於蒸食的古器,兩邊以&ldo;臼持之&rdo;。中部&ldo;冖&rdo;像個灶口,下部表示&ldo;推林納火&rdo;,整個字的形象推演了中國發明蒸食文化的過程。爨通常有五種意思,一是&ldo;炊也&rdo;,即做飯,&ldo;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rdo;(《孟子&iddot;滕文公上》)。二是&ldo;灶也&rdo;,&ldo;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rdo;(《詩&iddot;小雅&iddot;楚茨》)。三是&ldo;火上&rdo;,&ldo;大羹湆在爨&rdo;(《儀禮&iddot;土禮》)。四是&ldo;調和五味之處&rdo;,爨室即是廚房。五是戲曲名稱,&ldo;宋徽宗時,爨國人來朝,見其衣裝、巾裹、舉動皆可笑,使優人效之,以為戲焉&rdo;(《輟耕錄》)。爨文化發展之後,擴大到包括了姓氏之爨,族別之爨,地域之爨,時間之爨,軍隊之爨,文字之爨等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