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朝廷以皇帝為首,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國家大事一般由丞相總領百官進行集議和上奏。太尉是中央行政機構的軍事長官,協助皇帝掌管軍事,但平時沒有兵權,只有接到皇帝命令和符節時才能調動或指揮軍隊。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長,皇帝詔命常由御史大夫轉交丞相頒布,御史大夫協助丞相治事,並有監察文武百官的職權。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負責掌管各方面的具體政務。奉常是禮教官,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是傳達、警衛官,掌管皇帝的傳達和安全警衛。衛尉是皇宮衛隊長,掌管皇宮守衛。太僕是皇帝的僕從長官,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官,掌管刑法和審理重大案件。典客是外交官,掌管外交和國內少數民族事務。宗正是維護皇室利益的官職,掌管皇室宗族事務。治粟內史是最高財政官,掌管全國租稅收入和財政開支。少府是皇帝的私人財務官,掌管山海湖泊稅帳、宮廷手工業和皇室私財。
地方以郡、縣為基本行政單位,下分鄉、亭、裡、什伍。郡設郡守,作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受朝廷管轄。郡守之下有郡尉輔佐郡守,併兼管郡中軍務;又有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分為若干縣,萬戶以上設縣令,不滿萬戶設縣長,主管全縣政務,受郡守管轄。縣令、縣長下有縣尉管縣中軍務,有縣丞助理令長併兼管司法。縣內分為若干鄉,鄉有嗇夫主管鄉務,三老主管教化,遊徼主管治安。交通要道往往設亭,負責郵傳和追捕盜賊。裡是民間居住區,有里正。居民的基層組織是什和伍。十家為什,有什長;五家為伍,有伍長。什伍互相監督,有罪連坐。
秦始皇設定的這套行政制度,起到了層層控制,權力向上集中的作用,從朝廷到地方,從郡縣到鄉裡,構成了一張龐大的統治網,使分散的地方權逐層向上集中,最後集中到朝廷,再透過朝廷集中於皇帝手中。這套行政制度,對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當然,這一套制度的維持,還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措施。首先是遷徙豪富,把天下豪富12萬戶遷到鹹陽,使六國貴族失去反抗的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便於帝國的監視和控制;其次是沒收兵器,把民間兵器全部沒收,集中到鹹陽銷毀,鑄成了鐘座和十二金人,從而剝奪了反抗的武器;第三是毀壞城防,秦始皇下令一律拆毀六國首都城郭和邊城、關塞。破壞了分裂帝國的割據憑藉;第四是修築馳道,以鹹陽為中心,一條東通今河北、山東的海邊,一條南通今兩湖、江蘇等地,一條北通今內蒙(又曰直道)。馳道寬50步,路基夯實,兩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棵。三條主要馳道外,通嶺南有&ldo;靈渠&rdo;和&ldo;新道&rdo;,通西南山險地區則修了&ldo;五尺道&rdo;。這一條交通網,大大便利了帝國中央對廣大領土的控制。
統一之初,各地沿用舊制,諸項法規制度處於極端混亂狀態。對此,秦始皇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頒布執行各項統一的法規。首先是頒行統一法律。商鞅變法時,採用魏國李悝所著的《法經》作為秦國法律的藍本。&ldo;法&rdo;為&ldo;律&rdo;,並增加&ldo;什伍連坐&rdo;和參夷等內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秦律頒布全國執行,結束了戰國時代各國法律條文不一致的狀況。秦律具有苛刻嚴明的特徵,對於&ldo;治吏&rdo;尤為重視,大量律條是針對官吏犯罪制定,官吏犯過,刑罰必加,絕無寬恕餘地,所以秦代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貪汙受賄,也不敢翫忽職守,理事效率極高。
除法律之外,秦始皇還採取了許多統一措施,諸如統一度量衡、貨幣,簡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