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了一個怎樣的思考和孕育歷史過程?正是本書需要回答的問題。
(一)黃炎培的忠告(1)
早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在即。在延安的窯洞裡,穿著一身補丁衣服的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主席在問及中國*同盟的重要成員黃炎培先生訪問延安的感想時,黃老先生坦率地道出了以下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黃炎培著:《八十年來》,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版。對此,毛澤東主席充滿信心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黃炎培著:《八十年來》,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版。
1�*週期率
黃炎培先生的提問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充滿民族憂患意識的凝重的提問。透過一部厚厚的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封建王朝的初期,官吏比較清廉,到了王朝末期,無一例外地官場貪汙*成風,土地兼併驚人,最後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侵。這種由艱苦創業到*滅亡的過程,往往是每二三百年重複一次。為什麼貪官汙吏殺了一茬又生一茬?為什麼“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會有周期性的崩潰和重建?這兩者有什麼內在聯絡?這是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大課題。
以往,我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多從封建社會的階級根源入手,認為中國封建的官僚階層從總體上來說,是自私冷酷、爭權奪利的,是為剝削階級利益服務的。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問題在於,同樣是封建社會,同樣是以手工操作的農業生產為主的封建自然經濟,為什麼中國封建王朝初期官吏比較清廉,而王朝末期卻出現那麼多的貪官?僅從階級根源上進行剖析是不能圓滿地說明這一問題的。對此,我們認為應從中國封建社會的深層結構中去認識。
一個社會的內部要形成全國性的穩定的社會結構有一個必要條件,這就是要透過某種途徑使整體各部分之間發生密切的穩定的通訊聯絡,即讓各部分之間有頻繁的資訊交換。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構內有一個固定的階層執行著全社會的資訊交流和組織功能,使整個社會受到控制,這個固定的階層就是中國特有的儒生官僚階層。這是歐洲的封建社會所缺少的。
儒生官僚源於“士”,“士”是在戰國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的。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統一管理國家的需要,國家政權結構中出現了垂直控制的郡縣行政管理制度,以取代層次分割的領主分封制。“士”成為新政權任用官僚取代世卿制的主要來源。到了漢朝,儒家學說藉助國家政權的力量成為正統思想,成為“士”必須接受和承認的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於是漢以後的“士”就是儒生。儒生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在未入仕以前,遍地遊學,入仕之後宦海浮沉,“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使他們有能力和條件承擔封建王朝的聯絡和控制全國的功能。中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是與中國存在著儒生這樣一個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特殊社會成分密切相關的。。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一)黃炎培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