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2/4 頁)
第拜相亦是好事。 張漢怔了一怔,低頭拱手恭敬地說:「老前輩金玉良言,晚生謹受教。 同春蹲到溪邊舀水,笑著介紹:「這股泉水從翠屏峰出來,一路都在石頭上流,叫涓涓泉,又清又甜,四季不幹,什麼時候喝它都不會鬧肚……咦!這是什麼?」清澈見底的泉流中,一片字紙飄浮而下。同春連忙撈上來,呂之悅和張漢一看,卻是一頁刻寫精美的《離騷》,不過無頭無尾。紙形很方正,並無損傷。
張漢道:「莫非盤山裡藏有大賢?」
呂之悅看著這頁濕淋淋的《離騷》出神。同春喊道:「又下來一張! 他趕去撈過來。仍然是《離騷》,內容正好與前一頁相接。
呂之悅說:「端午佳節,或許有人在祭奠屈原。 張漢說:「果真如此,這人決非尋常之輩。 同春提議:「我們循著溪水逆流向上,總能見到他的。 呂之悅誇讚這是好主意,三人便沿著泉流上山。林木蔥蘢,峰迴路轉,路旁怪石十分別致:巨大的元寶石比馬車還大;酷似菱角的紫石方圓數丈;古松伸臂,彷彿迎賓,可是松下橫臥的一條二丈多長的石蟒,又會把來客嚇一大跳。空谷下泉聲低迴,半山腰隱隱有詠哦之聲。清溪繞半山亭流下,聲音想必是從亭中傳出。三個人借著茂密的林木遮掩,悄悄走近糙亭,觀看動靜。
亭中也有三個人。一人穿著藍袍,背身而立,一動不動,不知是在傾聽,還是在觀賞山景;臨溪兩人,一人著白色道袍、白色道冠,手中捧一冊書,高聲誦讀,讀的正是《離騷》。他每讀完一頁,就扯下來扔進溪水,任其飄浮而去。他身後,一個褐袍道童呆呆站著,無動於衷。
不多時,一本《離騷》誦完撕光,順水流荊白衣道人發狂似地大叫大喊,仰天慟哭,聲淚俱下地吟出一首詩:「年過四十去遊方,終日修行學道忙。說我平生辛苦事,石人應下淚千行! 藍袍人並不回身,只朗朗地說:「道兄,出家人清淨無為,何苦如此作踐自己。 呂之悅一愣:這不是陸健的聲音嗎?他記起陸健的獄事,不覺回頭看了張漢一眼,想把他支開。
同春又驚又喜地悄聲說:「這就是今年開春來我們村裡的那個白衣道人,通醫術、會看風水,可真有道行!……」張漢面色驀地陰沉下來,說:「世上最數這些出家人jian詐,多是騙子!我向來不信,也從不與結交。老前輩,我往別處走走,明日薊州城會齊,請你去看鼓樓上那塊《古漁陽》匾額,聽說是嚴分宜的手筆哩!「他恭敬地對呂之悅一揖,掉頭轉向另一條路,上山去了。
亭裡的人也聽到他們的聲音,一時靜了下來。呂之悅走進糙亭,和顏悅色地拱手笑道:「陌路相逢,俱是他鄉之客。
這位道兄,這位仁兄,都有端午登臨的雅興啊! 道人極快地對呂之悅上下一打量,笑道:「既相逢便是緣分,請坐。 陸健聽到呂之悅的聲音,心裡 撲通 一跳,回身看到是他,神色都變了。同春看見陸健,驚喜異常,張口要叫,陸健袍袖一揮,對同春使個眼色,微微一搖頭。久在舞臺的同春還有什麼不明白,立時閉嘴。陸健見呂之悅也裝出不相識的樣子,才慢慢平靜下來,恢復了悠閒自在的表情。聽到道人殷勤的表示,他也抬抬手,吐了兩個字:「請,請。 亭中石桌邊有四個石墩,三人便坐下敘談。
呂之悅說:「聽道兄讀騷吟詩,憂憤何深? 白衣道人灑脫地一笑:「文人積習,至死難改。」「那麼,道兄曾是文士了?懷才不遇,真人生一大慨嘆啊! 呂之悅進一步試探。
白衣道人避開話題,笑道:「往事不可追,談它何益。總歸是命裡註定。 呂之悅笑道:「說起命裡註定,還真不由你不信。我認識一位老先生,錢塘張曼,已年登古稀,醫卜、堪輿、風鑒之術無不通曉。前朝萬曆年間曾遊遼東,歸來後對人講:據風鑒而觀,王氣聚於遼左;看那些人家的葬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