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2 頁)
近戰教育訓練很快在部隊展開。技術方面強調發揚我步兵的近戰威力,著重訓練&ldo;射擊、刺殺、投彈、近迫&rdo;作業&ldo;四大&rdo;技術;戰術方面,首重演練射擊與運動的聯絡,訓練如何突破前沿連續縱深戰鬥,擊敗敵人的反衝鋒,以及追擊和戰鬥動作上的迂迴包圍。研究近戰戰術,就是研究儘快地接近敵人,熟練&ldo;四大&rdo;技術,從而發揮我軍現有武器的威力,堅決、果斷、勇猛、迅速地消滅敵人。
為了使訓練具有真實、實際的效果,指戰員能夠處理實戰的多變情況,進一步的訓練是&ldo;實兵對抗演習&rdo;。即把一個演習先分成幾個區域性的課目加以演練,待區域性動作熟練後,再綜合起來。如襲擊村落、堡寨,就要先分為行軍、偵察、通訊聯絡、進入戰鬥,展開白刃格鬥,以及襲擊後其他動作來分別演練。各級軍、政、後機關幹部在演練中要各司其職,透過學習不斷改進本職工作,以加強領導機關的建設。
再一種訓練方法,就是在部隊的防區中劃出一塊演習地區,預先假設一個方案,再將其分成幾個課目來演練,最後綜合起來進行完整的實習。實踐證明這是最好的戰備訓練,有的放矢,理論聯絡實際,使幹部能提高指揮能力,戰士能熟練掌握手中武器,有利於加強戰鬥中的互相協調。
為進一步推動軍事訓練,留守兵團司令部蒐集了100多個戰例,編成冊子供幹部學習。毛澤東還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臨演習現場觀看,極大的鼓舞了部隊的訓練熱情,全面地推動了部隊建設。留守兵團軍事訓練中的許多經驗成了我軍建軍史上的寶貴財富。
●大生產運動
陝甘寧邊區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土地貧瘠,境內基本無工業,農業也很落後,人民生活貧困。&ldo;七七&rdo;事變後大批外地青年及革命志士,為了參加偉大的抗日鬥爭,紛紛奔赴延安。機關、學校的人數不斷增加,經費開支亦隨之上升,邊區人民的負擔達到了極點。國民黨當局不但不給予經濟援助,反而停發薪餉,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造成整個邊區經費和物資供應上的嚴重困難。
當時戰士每月有1元津貼,幹部每月2元,朱總司令每月也只有5元錢。每天指戰員只有5分菜金,1斤半糧食。每個連每日也只有4、5元錢的菜金。按當時市價,每元錢只能買蔬菜30至40斤,或清油2斤,或柴禾100斤。若買了菜就買不起油、鹽,根本談不上吃肉了。有時因糧食接濟不上會餓肚子。戰士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有的下雪天還打著赤腳。每連的辦公費只有幾元錢,要用來買燈油、筆和紙,這還不能按時發給。部隊中也發生個別情緒消沉、工作不安心,甚至動搖逃跑的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方面加強了黨對部隊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根據毛澤東批示,部隊決定開展農副業生產。
1938年8月8日留守兵團批示:為改善後方部隊的物資生活,決定開展深入的大生產運動。具體要求是:
l、立即創辦各種合作社,以盈餘紅利改善生活。
2、大量種植各種蔬菜,10月1日後做到自給自足,並儲藏過冬。
3、開展磨坊、餵豬、養羊、做豆腐、生豆芽等副業生產。
4、9月底以前做到全部學會打草鞋,每人除穿外,能存1雙以上。儘量發動做布鞋,各班分工合作,11月後,作到自給自足,同樣要存1雙以上。
5、在節省的伙食費中,抽出一部分購買羊毛、駝毛,分給戰士織造,保證10月底每人有雙毛線襪與手套(如能做成背心、衣服更好)。
6、提倡戰士學會縫補衣服、上襪底。
7、對司務人員加強節約教育,防止浪費。
部隊指戰員積極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