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計謀出眾,絲毫不亞於中原任何國家。東南方向的吳國在這個時期給天下帶來了巨大的驚喜,為春秋後期的歷史塗上了一抹亮色。
握劍在手(3)
吳王僚和公子光在不同的位置上為國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如果兩人能夠珠聯璧合,攜手合作,極可能為國家帶來更大的發展。可權力的貪念往往大於國家利益。公子光的雙眼被王位的光芒所照耀,無暇顧及其他。政變是可怕的,聰明的人發動的政變更可怕;兄弟相殘是可悲的,原本可以和睦共處、和衷共濟的兄弟相殘更可悲。
當吳王僚派出伐楚大軍的同時,身後的公子光已經握緊了腰間的佩劍。
籌備再三(1)
一
公子光手中最鋒利的劍不是腰間的佩劍,而是伍子胥。
若干年後,當公子光即將告別人世的時候,他召見最多的人不是兒子夫差,而是伍子胥。公子光將身後之事都託付給伍子胥,並且要求夫差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伍子胥。公子光和伍子胥兩人共同經歷了政治風雨,經歷了危難,也分享了榮耀。彌留之際,公子光恍惚中又聽到了伍子胥流浪時在姑蘇街巷吹奏的笛聲。
正是這悠揚深厚的笛聲吸引了公子光。當時公子光正疲倦地坐在車上,謀劃著如何奪取那夢寐以求的王位。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實力的差距。姑蘇城裡遍佈忠於吳王僚的軍隊和大臣,自己的力量實在太弱了。公子光越想越頭疼,皺著眉頭閉目養神。恰恰在這時,一陣悠長、厚重、難以捉摸的笛聲傳入了耳中。公子光立刻喜歡上了這個聲音。細細品味,這笛聲似乎飽含著不滿和抗爭的意圖,但這種意圖是掩藏在層層寬容、灑脫的外衣後面的。這由遠及近的身影多麼契合自己的心意啊。
公子光睜開眼睛尋找演奏者。那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有著花白的頭髮,魁梧又骯髒的身體和一雙逼視前方旁若無人的眼睛。他吹著笛子,緩緩地經過公子光的車輛。周邊奔跑著一群嬉戲打鬧的孩童,不停地用柳枝抽打著吹笛人,叫他瘋子。公子光忙讓車伕跟隨這個怪人,繼續觀察他。沿途有幾個好心的老人遞給吹笛人若干米糧。吹笛人都不卑不亢地接受了。“噢,原來是個乞丐啊。”車伕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公子光微微地搖了搖頭。公子光的車輛一直跟隨他到了他棲身的一間破茅屋,心理盤算著改日專門前來拜訪,結交這個怪人。
這個吹笛人就是伍子胥。
幾天後,公子光果然來找伍子胥了。破茅屋裡已然人去屋空。公子光茫然若失,不過他馬上就又見到了伍子胥。這一次是在朝堂上。原來吳王僚也發現了伍子胥,將他請進宮來,促膝長談。吳王僚認定伍子胥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拜他做了吳國的大夫。
公子光這才知道伍子胥的名字,知道他原來是流亡到姑蘇的楚國將領,知道他的祖父是邲之戰中赫赫有名的伍參。伍子胥的實際年齡遠遠比他的外表要年輕。家族在楚國被楚平王族誅後伍子胥僥倖逃生。艱苦的生活和報仇心切讓他過早地衰老了。伍子胥出逃到吳國的過程充滿傳奇色彩。正史中涉及得不多,民間傳說卻很多。什麼“蘆中人”、“過昭關”、“一夜白頭”等等說的都是伍子胥。他真的是九死一生才逃奔到吳國的首都姑蘇。滿懷報仇之心的伍子胥最初只能在姑蘇街頭吹簫賣藝,乞討為生。伍子胥被任命為大夫後,公子光心中一沉。伍子胥似乎非常感激吳王僚,吳王僚似乎又多了一個親信。多一個人才被吳王僚所用就給自己的爭位之路增加了一點障礙。公子光心裡一直是這麼想的。
伍子胥擔任大夫之初,見識非凡,很得吳王僚的信任。沒幾天,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就吳楚兩國的關係現狀、吳國的應對政策作了詳細的分析,強烈建議吳國在昏庸的楚平王統治晚期興兵伐楚,並願意充當先鋒。伍子胥在楚國為將多年,才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