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樵路憂思(第1/5 頁)
棄馬後,秦時月在褲帶上別了手槍與匕首,背了個大包,裡面除了一應露營裝置,還有壓縮餅乾和維生素c片等食物藥品,還有水壺、電筒、急救包、救生索、指南針、訊號槍等用具。
近山如門,一扇扇地開;遠山如屏,一道道地迎。
翻上“雄鵝凸”,經過“飯包石”,走過“頭雞石”邊,已經花了將近兩個小時。
再上,見有一亭,用石板作門楣,上刻“半山涼亭”四個字。
兩邊的休息處是用石灰抹面,雖然簡陋,倒也乾淨,想是這裡沒有車馬喧鬧,灰塵不到風兒到的緣故吧,時月想。
但他還是選了路邊的松針,在上面坐下來。松針軟軟的感覺和特有的清香,讓他有一絲回到兒時松林的感覺。
坐了一會,他起身在涼亭裡踱步,看那柱子,也是用石頭採製而成,方形的,上面還刻有文字:
晨時煙霞懷舊侶,夜晚山月盼友人。
四時風月此間足,十里山川到處通。
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想不盡的心事靜一靜暫且拋開。
時月想,我的天,這什麼人啊,這麼好的才情。
比起前頭在廟下田畈裡看到的,這對聯,顯然又是另一種味道,少了人間的煙火氣,卻多了一份山野的純粹與空靈。
想不到這荒山野嶺的,還有如此雋永的楹聯,不俗的胸懷。時月在心裡暗暗喝彩。
牛爺說,涼亭上頭是“煙火圍山”,再向上是“跺柱坳”。想攀上主峰“雙弓尖”的話,還有一半的路要走。
時月想,前面經過的“雄鵝凸”“飯包石”,一看就是象形而來,一個像煞了鵝頭,一個完全就是樵夫裝飯包的粗布袋的放大版。
那塊石頭,頂上的一面娟光發亮,莫不是空手經過這裡的人,常會用手摸一摸?
至於“煙火圍山”,也可以想象。也許是雨後初霽時光,樵夫們結隊進山時,見到這裡霧氣蒸騰,將上面的山峰襯托得跟海市蜃樓一般,於是所作的比方。
由於許多農民兄弟大都沒有條件上學,不識字,面對如此美景,無法用文字進行描摹,於是只能用農村裡燒泥焦灰、稻草灰、山林著火時煙霧瀰漫的景象來形容它了。
“頭雞石”是什麼意思?時月問。
牛爺講不出來。
時月想了想,說:“是不是走到這裡,才聽到頭一遍雞叫?”
牛爺摸了摸腦袋,恍然大悟地說:“對啊對啊,我們上甑山砟柴,走到這裡會聽到山下村裡傳來的雞叫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嘿嘿。”
秦時月心中釋然。
兒時,父親、姐姐與鄰居她們上山砍柴,都是起個半夜的,圖個早涼。等到太陽出來,剛好到山上。至中午,一擔柴就可以挑到家。這樣,一天中最毒的兩點左右的太陽光,就可以避開。
這種自我保護,源自先民農耕生活的豐富經驗。
秦時月即使自己沒有經歷過,但他的父母、姐姐和鄉親們經歷過。
兒童時的他雖不勞作,但大人們的辛勞,村民們幹農活時的呼朋喚友,村子裡的雞飛狗跳,點點滴滴,他都聽在耳裡,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他對雞叫聲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覺得雞一叫,才有了田園味、鄉村味。
半山涼亭邊上,有一帶山泉,從亂石間蹦跳著跌下來,匯成個綠汪汪的水潭。
秦時月用手掬水喝了,只覺清涼微甜,遠非山下之水可以比擬。
兩人小歇了十分鐘左右,再度起程。
秦時月慶幸自己有了牛爺,否則,他如何知曉這一路經過的山嶺與石頭的名字?
他問牛爺:“為什麼這裡叫做‘跺柱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