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頁(第1/2 頁)
天,達武撤離德勒斯登,整個薩克森被敵軍蹂躪,法國人被逼退到薩勒河以
西。
在道義上,普魯士民族運動也同樣起了巨大影響,因為戰爭因此具有了
解放性質。這是亞歷山大夢寐以求的;在德意志史學中,這次戰爭至今仍稱
之為befreiungskrieg(解放戰爭)。在大學的青年學生、資產階級和貴族
中,這種狂熱特別突出。在柏林,費希特中斷了他的講課,而同施特芬斯與
施萊爾馬歇一道,熱情地宣講國王的呼籲書。各省民族運動的高漲發展很不
平衡。在西里西亞和西普魯士,波蘭籍士兵拒絕服從而紛紛開小差;在東普
魯士,廣泛地採用頂替辦法。尤其是在鄉村,很多農民拿起武器,但並非出
於愛國熱情,而是出於習慣上對容克和對政府官員的唯命是從,這些農民幾
乎還沒有從農奴制度下得到解放。另一方面,貴族操縱軍隊,只允許資產階
級充當下級軍官,這樣,使法國大革命軍隊產生威力的最積極的鼓舞力量之
一,在普魯士是沒有的。儘管如此,發動的結果還是大為可觀:從3 月到4
月,有一萬五千志願兵參加自由兵團,後備軍還未計入;參加後備軍的人數
最後達到十二萬至十三萬之間;到八月份,後備軍上了火線,佔全部作戰部
隊半數以上;普魯士軍隊的面貌為之一新。不言而喻,職業軍人不太欣賞後
備軍,正如法國大革命全民從軍初期一樣,因為後備軍訓練不足而又易臨陣
驚慌。
普魯士的奮起感動了所有的德意志人。愛國者的宣傳從1812 年年底開
始,日趨積極。保盧奇僱用了默克爾從事宣傳;阿恩特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小
冊子,其中著名的是《德意志士兵的教理問答》,其主旨為呼籲全體德意志
人起來對&ldo;惡神&rdo;戰鬥,必要時可以不顧其王侯的反對。施泰因希望進一步
行動起來,他勸告亞歷山大和弗里德里希-威廉最好能頒發諭旨,組織起民族
戰爭,這樣可以使守成持重之士與漠不關心之人都下定決心。果然在3 月19
日,兩位君王發出告德意志人的公告,並且在宣佈解散來因邦聯時,責令各
王侯反正歸順,否則將被視為不配受尊敬而遭廢黜,兩位君主建立一個委員
會負責治理佔領地區,並主管在佔領地區組織後備軍,而任命施泰因為委員
會主席。這種鼓動立即得到漢堡和薩克森的響應;而且不止於此,拿破崙新
的徵兵激起民變,例如在哈瑙和在貝格公國,從而有助於反法宣傳。梅克倫
堡倒戈了,王侯中大多數都願這樣做,但他們仍然害怕法國皇帝;施泰因的
威脅重重和起義的呼籲使他們感到不快,從而也不利於普魯士擴張勢力;這
些王侯便向奧地利方面尋求支援。
在民族熱潮中湧現出新一代的詩人,他們輕視夢想和空論,而專心致力
於歌頌士兵的英雄主義:例如戰死疆場的特奧多爾&iddot;克爾納留下了傑出的詩
集《詩與劍》;又如魯克爾特在1814 年出版了《戰鬥的詩篇》;還有申肯道
夫、烏蘭德等人的作品。雖然如此,如果說德意志愛國主義已可看出略具雛
形,但還遠未完全成熟。德意志人由於法國人使得他們日子非常難過,因而
只是在趕走法國人這一點上,他們是同心協力的;但是,就大多數德意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