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頁(第1/2 頁)
雷斯基曾請求沙皇重建波蘭,而由他的一位兄弟擔任波蘭國王。華沙政府的
幾個成員願把大公國獻給俄國,條件是與立陶宛聯合起來,並頒布一個憲法。
涅謝爾羅傑和施泰因都表示反對,前者認為不符合俄國的利益,後者則藉口
這將妨礙反法同盟的組成。1813 年1 月13 日,亞歷山大隻保證他對波蘭人
的善意;波蘭人對此感到滿意而沒有抵抗俄軍。至於施瓦岑貝格,他進行談
判並且不戰而退。華沙在2 月9 日被俄軍佔領。
法國人向波森撤退,繆拉回到那不勒斯,而由歐仁接替他。1 月30 日,
施瓦岑貝格同俄國單獨簽訂了停戰協定,因而向克拉科夫方向撤退,這樣牽
動了波尼亞托夫斯基並使雷尼埃失去掩護,以至雷尼埃師團一部分被擊潰。2
月12 日,歐仁離開了波森,到2 月底,又過早地放棄了奧得河防線;不過,
從此時起,普魯士的倒戈確實是已醞釀成熟了。
弗里德里希-威廉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相信,法國大軍的潰亡解放了
他,而且如果拿破崙願意把華沙大公國給他,他或許就會心滿意足。他對奧
地利心懷疑懼,相信奧地利對法國是忠順的;他懷疑俄國想要併吞整個波蘭,
甚至想併吞東普魯士。他的左右親信意見分歧:克內澤貝克勸他立刻同亞歷
山大結成同盟,哈登堡看法相同,不過較為慎重;安希龍傾向於同梅特涅協
調行事,共同對法、俄兩國提出調停,在不讓俄軍進入德意志的情況下,使
德意志得到解放。在12 月底,普魯士國王傾向拖延到明年春天再作決定,到
那時如果拿破崙再度攻入俄國,便在他的後方倒戈。在維也納,克內澤貝克
得悉普魯士不必對奧地利心懷疑懼;維也納方面甚至直言不諱地勸告他同沙
皇取得諒解;但他主張同沙皇結成同盟的建議,遭到國王的拒絕。
對普魯士的決策起了決定性作用的是愛國者的革命行動。約克的倒戈首
先發難。國王起初膽戰心驚,這才決定派遣使臣去見沙皇,沙皇答應&ldo;恢復&rdo;
普魯士,他對這位使臣軟硬兼施,又是懇求,又是威脅。另一方面,弗裡德
裡希-威廉自知必將激怒拿破崙,便聽從勸告,決定離開柏林,1 月22 日,
他移蹕布萊斯勞。在此期間,約克已回師普魯士;施泰因以沙皇的特派專員
身分到達科尼希斯貝克,並在當地召開等級議會。被嚇壞了的政府官員終於
拒不服從,施泰因不得不讓位給約克;而實際上彼此並無分歧。等級議會通
過決議建立後備軍,決議俟國王批准後生效,授命約克負責組織工作,與正
規徵兵制並行不悖,在志願兵不足的情況下,所有十八歲至四十五歲男子均
有義務參加一支部隊,但可僱人頂替。等級議會注意保留選派軍官的權力,
以免使這個人民武裝引起貴族的不安。國王很不喜歡這項非法的倡議,但是
如果反對,又可能因此保不住自己的王位,何況在布萊斯勞以沙恩霍斯特為
首的主戰派因此已加強起來。弗里德里希-威廉接著在2 月3 日也號召凡能自
費裝備的臣民組織志願兵團,以輔助正規部隊。為了推動臣民參加,他在9
日宣佈,在戰爭期間取消從十七歲到二十四歲的免役優待。10 日,他發表第
一篇《告人民書》。同時,他派遣克內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