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3 頁)
其四,中英軍隊作戰戰術存在差異,大大影響鐵炮射速。戰爭時期,中英軍隊裝備火炮的數量、效能,以及與之相關的炮彈、火藥、戰船等製造與使用技術諸多方面的反差。清軍在此反差的前提下,並有戰術、戰法、軍隊編成、情報、訓練以及兵員素質等方面遜色於英軍,這些反差的總和,便形成雙方戰鬥力的較大懸殊。英軍鐵炮的優勢和新作戰方式的採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清軍鐵炮的劣勢和作戰方式的陳舊,是其守衛失敗的關鍵。
《叢刊?鴉片戰爭》(冊3,頁284)中載有直隸總督琦善闡明的清軍海陸迎敵戰術,如水師戰術只限於拋擲火球、火罐,施放火箭、噴筒以及爬桅跳船各種技術,採用接舷肉搏戰和橫陣衝撞戰術。此等破夷之法,嚴重滯後於世界軍事作技術和戰術的發展。英軍使用&ldo;舷炮線式齊射&rdo;戰術,猛攻清軍一處炮臺,然後以側翼迂迴包抄戰法將仍堅持在陣地上的清軍殘部逐走,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寶山失事情形,如出一轍。
英國從17世紀50年代以來,皇家海軍的戰列艦使用&ldo;舷炮線式齊射&rdo;戰術。大約是儘可能地靠近敵艦,以便進行猛烈轟擊促使其投降。為了達到如此殺傷效果,通常需長管炮和短管炮的相互配合。通常是12艘戰艦編成一個戰鬥隊形,首尾相接,排成一路縱隊,在敵方近處透過,當各艦駛過敵艦時,艦上的大炮一齊向敵開火,集中火力徹底摧毀目標。
鴉片戰爭之際,英軍&ldo;舷炮線式齊射&rdo;戰術,使之依次連續發射炮彈,整體上提高了射速,形成持續不斷的火力轟擊清軍目標,使固守在炮臺的清軍實在難以招架。《史料》(冊4,頁30)中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十二日,閩浙總督顏伯燾奏:中英廈門之戰,英夷船&ldo;以七八隻併力攻一炮臺,其餘先後夾持,旋攻旋進,一臺破又攻一臺,兇猛異常&rdo;。《史料》(冊5,頁388)中載,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初一日,揚威將軍弈經等奏:英艦炮&ldo;俱系兩面排列,大船約長三十餘丈,有炮六七十門,小號船隻亦長有二十丈,列炮三四十門,光從大船桅頂開炮數聲,各船大炮即接連同時開炮,聲如迅雷,勢如驟雨。……兼之逆船隨時掉轉,可以兩面輪替開炮,其勢更屬不敵,兵勇業已傷亡甚多&rdo;。
正文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火炮炮彈的比較研究
更新時間:2011-9-15 9:01:45 本章字數:9811
劉鴻亮孫淑雲
(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此時期的中英雙方火炮使用的主導炮彈都為球形實心鉛鐵彈。在以封建生產方式主導下的清王朝,火炮炮彈種類趨向單一,同時,由於受一些軍事積弊的影響,存在著嚴重問題。從材質看,分石彈、生鐵彈、鉛彈和銅包鉛彈、熟鐵彈五種。從外形來看,分圓球形和長體形兩種;從效能看,分實心和初期的空心爆炸彈兩種。工業革命已發生了60多年的英國,除了還在使用老式的球形實心生鐵或熟鐵彈之外,炮彈技術的關鍵之處已進行了一些改良,已大量地使用鏈彈、槓彈、霰彈、葡萄彈、榴霰彈、新式爆炸彈、燃燒彈和康格里夫火箭炮彈等。至於爆炸彈所佔的比例,如此時的英軍三層甲板戰艦均配置了60的實心彈加農炮和40的空心爆炸彈火炮。
關鍵詞:第一次鴉片戰爭紅夷大炮炮彈爆炸彈
發生在1840年6月~1842年8月期間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裝備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至於全用火繩點燃的火炮,其設計和製造技術參差不齊,有些較明末清初亦有萎縮,有的卻是仿製先進的夷炮樣式或用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