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2/2 頁)
:放下那些教條吧。世上本沒有唯心唯物,吵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唯心唯物。
忘記唯心和唯物之分,回憶你自己的那些人生體驗,就能明白為什麼&ldo;心即是理&rdo;。
你以為門前的山,你不見它時,便離開了你的心。真在心外嗎?
當你說它在你心外時,你已經想它,它已在你想念之中,已不是在你心外了。
在你的直接體驗中,你與你所認識的物件不離不棄,不可能有絕對離心的物件。
ok,你可以舉反例,說月球的背面我沒去過,沒體驗過,那為什麼它存在於我內心?
那是因為你潛意識裡知道有一種可能,aybe某天人品大爆發,中了五百萬,捐給nasa作研究經費,人給你培訓兩周,直接跟太空人去月球參觀一把,也未嘗不可,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
也就是說,事物的存在,你必須先承認在某種條件、某種情形之下,有被你體驗的可能,或體驗它所產生的某種直接、間接作用的可能。如果它在任何假設之下,都不能被你體驗,或被你體驗到它們的作用,那你憑什麼說它們存在?
離開了可體驗的意義,就無所謂存在。
事物存在的意義,與可體驗的意義不能脫離;事物不能離開你的心而存在,心外無物。
體驗由心物兩端構成,心物兩端在體驗中連為一體,使它們產生聯絡的是感覺。
望著白雲,你的眼睛感覺到了。聽著松濤,你的耳朵感覺到了。
為什麼能感覺?
你能感覺是因為你的心能超越你的身體之所在,能突破實際空間的限制,&ldo;飛&rdo;到天上去感覺雲,&ldo;跑&rdo;到山上去感覺松濤,將物質在空間中縱橫排列的位置消弭於無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