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2/3 頁)
結工會運動。在海峽對岸的中國臺灣地區,蔣經國於1986年年底宣佈開放黨禁和報禁,國民黨即將告別獨裁年代。
在這樣的宏觀視野中,我們不難掂量出&ldo;物價闖關&rdo;對中國現代化程序的歷史意義‐‐儘管當時的決策者並未有如此縱深的意識。
闖關從6月份開始,在北戴河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決定:&ldo;5年理順價格方案,前3年走大步,後2年微調,計劃5年內物價總計上升70到90,工資上升90到100。&rdo;
這一闖關政策一公佈,迅速震動全國。從當月開始,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漲,其他小商品迅速跟進。出乎決策層預料的是,&ldo;物價闖關&rdo;很快就呈現全面失控的可怕趨勢,各地物價如脫韁的野馬,撒蹄亂竄。當時,全國居民的存款為3000億元(1992年為1萬億元,2008年為24萬億元),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公眾的看漲恐慌心理造成全國性的擠兌和搶購風,這似乎應了凱恩斯的那句名言,&ldo;社會心理決定了人類的永久的經濟問題&rdo;。8月27日晚,中央召開緊急會議,宣佈暫停物價改革方案。據《中國物價年鑑》記載:&ldo;1988年是我國自1950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最大、通貨膨脹明顯加劇的一年。全年零售物價總指數比去年上升185,這個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續三年物價累計上漲237的基礎之上。&rdo;
1988年的物價闖關失敗,是1978年改革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失控,也是新中國經濟改革史上最讓人沮喪的事件之一。在技術層面上,此次失利與40年前的金圓券改革頗可前後參照,它們都因為對民眾的&ldo;非理性預期&rdo;估計不足,而導致政策上的&ldo;速敗&rdo;,並造成不可挽回的歷史性損失。它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路徑,使得很多在當時已經被提上日程表的改革命題拖延下來,有的甚至是無限期地拖延下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ldo;闖關&rdo;失利使得中國與全球的民主化浪潮擦肩而過。
1988年之後,宏觀經濟陷入低迷,全國上下瀰漫著沉悶的緊張空氣。1989年春夏之際,社會矛盾空前激烈的中國發生了一場政治大動盪。一直到1992年前後,經濟才逐漸走出低谷,而之後的改革策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80年代:&ldo;一切改革都從違法開始&rdo;
儘管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以十分陰鬱的方式落幕,然而,中國經濟卻迅猛發展,是亞洲地區成長最快的國家。就全球產業經濟的衍變而言,中國的崛起正是全球化的一部分。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傳統製造業從美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向新興國家轉移,這是20世紀的後50年裡,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運動。中國非常敏銳及&ldo;湊巧&rdo;地抓住了這一&ldo;時間視窗&rdo;,積極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利用勞動力、土地、稅收及環境成本的優勢完成了一次後發性的增長。與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相比,中國無疑是最早、最積極,也是最成功的得益者。
就歷代經濟變革而言,20世紀80年代堪與西漢&ldo;文景&rdo;、唐初貞觀以及民國初期相比,是國史上少數的民營經濟得到鼓勵發展之時期,到1990年前後,鄉鎮企業的總數超過1500萬家,工業總產值已佔到全國總值的1/3,實現利潤2653億元,超過了國有企業體系的246億元。隨著民間財富增加和有產者階層的再度歸來,中國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一個世俗社會,人們對物質的追求變得越來越熾烈,信奉&ldo;時間就是金錢&rdo;,金錢可以像時間一樣衡量一切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