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第2/3 頁)
;祈禱吧,兄弟;繼續祈禱吧,兄弟;在地獄裡和詛咒中是無法鎮定的。&ldo;大個子緊緊抓住那個小小的美國佬,把他抱在懷裡,從這個凳子跑到那個凳子,直到每個人都感受到那活生生的語言的巨大威力為止。
十九世紀上半期的這次偉大的宗教信仰復興運動,有時也稱為第二次&rdo;偉大的覺醒&ldo;,是一次反對加爾文派宿命論的革命。現在人人都有力量拯救自己:傳教士的聲調確實可以喚起他們來拯救自己的靈魂。查爾斯&iddot;格蘭迪遜&iddot;芬尼的《宗教信仰復興講座》(一八年)就是根據這些經驗寫出來的。對於福音教派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實用手冊了。此書在美國初版發行三個月就售出一萬二千冊。目前這本書已成為近代宗教信仰復興主義的基本教材,並在國外翻譯和廣泛出售。一八年,芬尼受聘在俄亥俄州新建的奧伯林大學設立一個神學系。作為奧伯林大學的校長(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六年),他把自己的影響從宗教界擴充套件到教育界。另外一位偉大的當代福音主義者萊曼&iddot;比徹爾,曾在萊恩神學院對他的學生說:&rdo;青年人,把你們自己灌得滿滿的,直到連一滴也灌不進為止,然後去掉瓶塞,聽其自然發展。&ldo;宣講式的宗教幾十年來一直統治著美國西部。
口頭文學如廣闊的密西西比河水一樣,也是由幾條支流匯集而成的。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誇張文體的廣泛流行:詹姆斯&iddot;奧蒂斯、派屈克&iddot;亨利、丹尼爾&iddot;韋伯斯特、約翰&iddot;卡爾洪和拉爾夫&iddot;沃爾多&iddot;愛默森那些令人難忘的言辭都屬此類,他們使用的都是調門很高的語言,他們自我意識很強,十分嚴肅,甚至近乎莊嚴。他們的影響遍及整個美洲大陸。透過他們,美國口頭文學得以永盛不衰。但是還有另一條支流‐‐不那麼矜貴,也不那麼動人,但卻是典型美國式的‐‐一種民主的、使用當地方言土語的地方文學形式。這種文學不僅能為自我意識強的文學界人士所欣賞,而且也為那些缺乏文化修養的人所接受。這種文學的特色不是調門很高的隱喻和轉彎抹角的複合句,也不是奧妙的提喻法,而是充滿鄉土氣味的軼事趣聞,還有荒謬的誇張和言過其實的對話。新近發展的美國文學中,這支&rdo;低階&ldo;分支同&rdo;高階&ldo;分支一樣,都是利用口頭語言,既有真實的也有想像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