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杜甫草堂(第2/2 頁)
放鬆,就連靈魂都似乎放空了,儘管沒能在這陋室待上很久,但這份記憶卻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
繼續向前,繞過水竹居,就是杜詩書法木刻廊,這裡有近代許多名人和書法家題寫的杜甫的詩,不難看出,這些仁人志士對於詩聖的詩的喜愛程度之深,也不禁令人感嘆,也許單憑這些木刻,這趟杜甫草堂的旅程,就算得上是不虛此行了。
尚未從這一張張木刻詩中回過神來,卻發現我和姥爺已經走過了花徑,進入浣花祠,瞧著那浣花夫人雍容的儀態,不由讓人感佩藝術家的匠心獨運,那東廂房裡蜀錦織機,也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只因為這蜀錦天下聞名。
別過仰止堂,又瞻仰了杜甫的千詩碑,這些詩碑,凝聚了詩人和近千位書法大家的真跡妙品,不消又是杜甫草堂的一處寶庫!
我和姥爺又回到了杜甫草堂的茅屋邊,久久佇立,我看著茅屋,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這位詩聖的往事:上元二年之春,杜甫投親靠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也算是有了一個棲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風打破這小屋,禍不單行,這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長夜難眠,滿是感慨,寫下了那篇膾人口的詩。這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但這詩中所現之感卻是憂國憂民的情。
我不覺在心中默默唸起這首千古絕唱:“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詩中,句句蟬聯而下,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那是杜甫的博大胸襟,更是這位詩聖曾幾何時的崇高理想。
最後我們沿著小路來到了唐代遺址陳列館,在這裡彷彿穿越回了那時的唐朝。2001年底,在這草堂之內發掘出了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這些文物進一步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之實跡,不知不覺中為杜甫草堂的歷史增添了幾分厚重。
這裡是屬於杜甫的人間天堂,這裡是凡間的自然莊園,更是那時自由的聖地。這一日似乎轉瞬即逝,但卻感覺與這位詩聖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感受著他的曾經,品味著他的生活,思索著他的心情,而這談話似乎又跨越古今,彷彿那位詩聖此時正愜意的坐在我的身前,悠閒的飲著茶水,輕閉雙目,感受著鳥鳴與花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