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杜甫草堂(第1/2 頁)
旅途豐富多彩,前方仍在繼續,接下來的目的地,則是兩處充滿了時代感的歷史遺址,而這第一處景點,似乎,還跟一位詩人有關,而這,便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據史料記載,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才使之得以儲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走進景區,可以看出,這草堂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充滿雅興,四周綠樹環繞好不宜人,環境幽靜,確實適合生活,說來,這草堂也不過是一間間普通的茅草屋組合而成的一個小村落,但是卻依舊給人一種別樣的感受,草堂周圍的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映襯著院子裡的白牆青瓦,彼此協調,倒是很相融。
走進院落,可以瞧見院子裡的一口古井,近觀,那井水清澈見底,不時傳來叮咚的水聲,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這大概就是古人追求的田間生活吧。
來到著這草堂中央,可以看到有個天井被青石板鋪就,在那上面正散落著幾片枯葉,好似一幅天然的畫卷,美不勝收。
抬頭看去,草堂內的屋簷上似乎掛著幾串風鈴,偶有微風吹過,便隨著風發出悅耳清脆的聲響。來到屋前向內看去,只見屋子裡的傢俱簡單樸素,木質桌椅上鋪著紅色的綢緞,佈局簡單又不失溫馨,整體統一又頗具品味。
漫步草堂,彷彿是闖入了一處世外桃源,沿著杜陵春、水榭、一覽亭一路走來,竹林茅舍儼然,古木森森,流水平緩,無不帶上了一些詩情畫意。堂內呼吸著新鮮空氣,聽著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漫步其中,無比愜意。
越向前走著,才越發現這草堂的別有洞天,姥姥和她的一位這幾天結識的友人不知又走去了哪裡,而我和姥爺順中軸線繼續向後走去。
庭院內的參天老樹不少,也總有些奇花異草混入眼中,假山盆景相互點綴,似乎這景色一步一換,頗為神奇。大雅堂前,杜甫老先生的雕像看著瘦弱無比,側身凝目,坐於石上,那眼中滿是憂國憂民之色。抬頭向上,那是出自顏真卿的“大雅堂”三個大字,筆功深厚似有勁風。
踏入堂內,迄今為止國內面積最大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形象展示了這位漂泊的詩聖之生平,不僅如此,還有十二尊歷代著名的詩詞大家的雕像(屈原、陶淵明、陳子昂、王維、李白、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黃庭堅、陸游、李清照、辛棄疾)他們個個精雕細琢,似乎這一堂之中,便展現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歷史長河。
繼續向前,便到了工部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由此稱為杜工部,該祠也因此得名。
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不同時期的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
宋代詩人創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看來,無論哪個年代,這位“詩聖”的名號,都能吸引來一波跨時代的粉絲啊!
工部祠前有何紹基撰寫的對聯:“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對聯。在這牆壁之間還鑲嵌著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深厚,雕琢精細,能夠讓人清楚地隨著這圖上之景,聯想到曾幾何時的草堂風貌。
出了這工部祠,我們隨著這石路的走向,慢慢折向茅屋的水檻,水中紅魚似乎在歡快的遊動,蓮花的香氣隨風纏在呼吸之間,路邊茂林修竹,雖處在這鬧市之中,卻絲毫感受不到屬於鬧市的喧譁和塵囂,在這裡,人與自然彷彿融為一體,似乎讓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燈紅酒綠中,得以讓身心收穫一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