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玄奘——大遍覺法師(第2/3 頁)
這一觀點強調了主觀意識在認識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同時也探討了心識如何構造我們感知的世界。
2、八識論
玄奘繼承並發展了印度瑜伽行派的八識體系,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加上末那識(我執識)和阿賴耶識(藏識)。
其中,阿賴耶識作為一切種子識,儲存著生命經驗的潛在力量,是一切現象生起的最終依據。
末那識則是執著於自我,不斷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誤認為有個恆常不變的自我。
這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心理活動的深層次結構,以及輪迴轉世的內在機制。
3、五位百法
玄奘透過《瑜伽師地論》等譯著,系統地介紹了“五位百法”,即將一切法(存在現象)分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五大類,共計一百種。
這一分類法為佛教心理學、宇宙觀的分析提供了框架,使得法相唯識學成為高度系統化的哲學體系。
4、因果業報與解脫論
在玄奘的學說中,因果律(業力)是貫穿輪迴的核心原理。
他認為,個體的行為(業)決定了其在六道中的生死流轉狀態,而要超越輪迴達到涅盤,就必須透過正確認識心識的本質,消除無明和執著。
這一過程中,智慧的修習(般若)和實踐(戒定慧三學)至關重要。
5、瑜伽實踐
玄奘特別強調透過瑜伽修行來實證唯識真理,這包括禪定、止觀等實踐方法。
瑜伽行者透過內觀自身心識的運作,逐步體悟到“唯識無境”的真諦,並在此基礎上消除煩惱,達到精神上的淨化和覺醒。
6、相容幷蓄的學術態度
玄奘的學術研究和思想體系展現出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他不僅深入研究瑜伽行派的教義,還廣泛涉獵其他佛教流派及非佛教思想。
如他在印度學習時便廣泛接觸不同學派的理論,回國後透過譯經、講學,促進了佛教內部乃至與其他宗教哲學的對話與融合。
綜上所述,玄奘法師的思想體系不僅在佛教哲學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對於心識的深刻洞察和系統性的理論構建,也為後世心理學、哲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三 學術貢獻
玄奘法師的學術貢獻是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了中國乃至東亞的佛教思想、文化、教育體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佛經翻譯與整理
玄奘的最大學術貢獻在於佛經的翻譯工作。
他從印度帶回大量梵文經典,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譯經團隊,在唐太宗和之後唐朝皇帝的支援下,於大慈恩寺和其他譯場進行了長達十九年的佛經翻譯活動。
他翻譯的佛經既準確又流暢,共涉及74部佛典,1335卷,其中包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等核心經典。
這些譯作至今仍是漢傳佛教的重要經典,對佛教教理的傳播和研究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法相唯識學的建立
玄奘系統性地介紹了印度瑜伽行派的唯識學說,特別是護法系的法相唯識理論,構建了完整的唯識哲學體系。
他提出的“唯識無境”觀念,強調一切法皆由心識所變現,外界客觀存在依賴於主觀認識,這一理論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佛教思想。
他撰寫的《成唯識論》是法相唯識學的集大成之作,對後世影響深遠,促使法相唯識宗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促進佛教教育與學術交流
玄奘在長安設立的譯場不僅是佛經翻譯的中心,也成為了當時佛教教育與學術交流的重鎮。
他吸引了眾多學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